杜修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杜修贤,别名杜山,1926年生于陕西米脂县一个贫寒人家。12岁时就开始打长工,为谋生而饱尝人间艰辛。14岁时顶烈日赤足走了40里黄土山路,来到绥德县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当了一名勤务兵。不久后调往延安。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学习摄影,从师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先生,从此与照相机结下终身不解之缘,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摄影生涯。

20世纪50年代初,杜修贤转业到新华社北京分社。1960年开始调往中南海摄影组,担任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记者,曾随总理先后出访过亚洲、非洲、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文革”中曾被派往边疆地区。1969年被周恩来总理召唤回中南海,任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1970年又同时负责毛泽东主席的晚年摄影,直到两位伟人逝世。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1980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新华社高级记者。1988年离休。

杜修贤在近半个世纪的摄影工作实践中,数十年如一日执著追求,刻苦钻研摄影艺术,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宝贵时机,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很多生动而富有时代气息的照片成为我国新闻摄影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特别是在中南海工作的20多年间,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拍摄了许多照片,以娴熟的技巧,敏捷、准确地抓取新闻人物最具本质特征的瞬间形象,真实记录了我国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风采,使我们不仅能再次瞻仰他们为国事操劳的身影,又能看到他们与同志、朋友亲密交往的感人形象,看到他们生活在人民群众中的生动镜头。1972年尼克松访华,杜修贤没有按常规拍摄在机场两国领导人握手的镜头,而是捕捉尼克松快步上前要和周总理握手的刹那间急切神情,将“角度新、选材快、抓神准”准确地展现在百分之一秒的瞬间,拍下那张被国际誉为“精彩的历史瞬间”的照片。他用照相机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和国第一代领袖的最后岁月,也记录了其他政坛风云人物的最后瞬间,用镜头描绘了比任何时候都富有深刻意义的历史画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