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王光谦

王光谦1962年4月生,河南南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78年至1982年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生,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为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1986年至1989年为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水利工程博士研究生。1990年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2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责任教授、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土矿产资源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水电工程系河流海洋研究所所长。2000年起任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常委、北京市副主任委员。

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项。

王光谦致力于江河治理事业,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争论时间最长,也是我国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课题。王光谦从92年开始直到96年一直参加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0年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库容从刚建成的398亿立方米减少到220亿立方米,达到冲淤平衡,以后能够保持近20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不会出现泥沙淤积使三峡水库报废的局面。三峡工程建设的高潮是大江截流,要把长江主河道拦腰截段,迫使滔滔江水通过导流明渠。由于大江主槽很深,超过30米,容易引起逐渐合拢的戗堤坍塌,会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重大损失。1997年,受施工单位委托为大江截流施工预测截流口门水流特性,成果及时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1997年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成功是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里程碑,关键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光谦有幸成为15位获奖者之一,代表数千位参加大江截流的贡献者分享了这一崇高的荣誉。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文化繁衍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引用水量剧增,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断流的原因是用水超过黄河的供水能力,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黄河全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资源。王光谦积极参加水量调度系统开发工作,带领清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数十次到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量调度局,完成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为确保母亲河不断流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积极参加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先后4次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对中线工程进行实地调研,对工程建设及水源保护提出建议,并在2001年“两会”期间作为新闻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了中外记者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提问。

200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公布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35人当选。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隋森芳当选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土水学院水利工程系研究员王光谦当选为技术科学部院士。

之前,清华大学热能系教授岳光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医学院教授程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共有中科院院士3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