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寺戏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红岩寺戏楼

柞水县红岩寺街,有座颇具特色的戏楼,修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民国九年(1920年)又作了复修,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完整,色彩依然斑斓,属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顺治八年(1651年),红岩寺已成为今商州、蓝田、山阳、长安、镇安、柞水6县行旅必经之地,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山货、土特产由此外运,红岩寺四周乡村百姓多受其益。因此,集资修建了东岳庙。庙建成之后,远自甘肃、河南、湖北等省商人,凡经红岩寺者,无不登庙进香,四乡百姓也择良辰吉日求神福庇,香火日日不断,钟磬声声不绝于耳。到了嘉庆二十一年,四乡众会首招募了远近有名的彭家万、郭全美、李先德三位技艺超群的工匠主修戏楼,10个月时间,大功告成。从此农历每年三月十三庙会要在戏楼唱大戏三天。

红岩寺戏楼长11米,宽10.5米,占地面积930平方米。戏楼由楼基、楼台、楼宇3部分组成。楼基用青砖砌成,中空,楼面是用2寸厚、结实耐磨的漆木板合缝镶铺。加之在12根楼枕上,节节用铁钉紧扣,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大显武技,摔跳滚打,楼板纹丝不动,而且没有响声。更奇妙的是几乎所有古代戏楼,前边都用四根大柱支撑楼宇,而红岩寺戏楼只用了两根直径1.5尺的柱子。舞台两侧为砖砌墙,由里向外呈喇叭形,有良好的聚音作用。当地群众说,在红岩寺戏楼上唱戏,远在千米以外的地方,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台前两根大柱上方,各一道斜撑,斜撑上雕刻有极为精致、活泼的双龙戏珠;前台与后台之间的中档门,一律用椴木雕刻的棂窗,正中是跃跃欲飞的“龙凤呈祥”。舞台的天花板用山桃木由里到外铺了三层,正中为八卦顶,中层画有蝙蝠、麒麟、驼鸟,外层绘有花瓶和飞禽走兽。戏楼屋脊由向左右爬伸的两条龙构成,正中有三层小塔一座,小塔左右各有两只白鸽。前檐两角为翘檐,翘檐下吊着小铜铃,微风轻拂,“叮铃”作响。正檐为三层,各层除画有彩蝶、粉莲、玉坠之外,还分别在一层吊着33个铜铃,二层镶着33个仙人像。两个横梁顶端均有精巧的雕刻,左为“魁星点斗”,右为“刘海戏蟾”,舞台左右两个档门,均雕刻着狮子滚绣球。

红岩寺戏楼,以精湛的技巧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闻名于长安,每逢庙会唱大戏,人山人海。除了看戏之外,多数人是为了观赏这座富有清代营造特色的戏楼而来。1963年春,湖北武汉建筑工程学院一位姓武的教授,不远千里前来柞水,对红岩寺戏楼专门作了考察。这位教授惊奇地说:“修建这座戏楼的工匠充分利用了力学、声学原理,充分发挥艺术天才,在今后180年至200年内,它将安然无恙。”1935年春,红二十五军来到红岩寺,于2月11日在红岩寺戏楼前召开千人大会,宣布成立红岩寺苏维埃政府,主席台就设在戏楼上。军部首长在戏楼上作了重要讲话,因此,这座戏楼就也成了人民革命的历史见证,为它本身也增添了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