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伦
王崇伦,辽宁辽阳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中共党员。曾为鞍钢工人,后任鞍钢工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搞技术革新,研制了万能工具胎。在抗美援朝军品生产中做出重大贡献,他一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经历苦难
王崇伦,1927年7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沙河区(1945年光复后划归鞍山管辖)北头街村一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王殿英靠耕种祖坟周围的3亩薄田维持家中6口人半饥半饱的生活。王崇伦从懂事起就带着两个妹妹跟随母亲到铁路边捡煤渣,到村外挖野菜。
1937年,身患重病的父亲王殿英因无钱就医而死去。翌年,哥哥王崇玉在日本工头逼抬重物时活活累死。两年中,为了安葬父亲和哥哥,家中被迫卖掉了仅有的3亩地,生活更加困苦。十岁的王崇伦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力,与母亲和两个妹妹相依为命。
1941年,王崇伦与同窗学友鲍峰昕一起入鞍山满洲神钢厂学刨工,这年他才14岁。日本工头对中国工人当牛马一样对待,对徒工更是恶加一等,如遇机床开动,就把徒工支走。一次,王崇伦躲在工具箱背后偷看操作要领,不巧被日本工头发现。凶残的日本工头竟将王崇伦的右手按在机台上,然后抄起一把锋利的板锉狠命地锉下去。顿时,王崇伦的右手腕鲜血淋淋……王崇伦忍住疼痛,挣脱出右手,抓起一把螺丝刀要与日本工头拼命。闻声赶来的中国工匠怕王崇伦丢了饭碗,劝阻了他。从此,王崇伦留下了这仇恨的伤疤。王崇伦咽不下这口恶气,于1945年1月离开了满洲神钢厂。经过考工进了鞍山东洋矿机厂当了车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王崇伦和工友们乐得直蹦高,心想亡国奴的苦总算熬出头了,该有好日子过了。可事实并未能让穷苦百姓如愿。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占领鞍山,对昭和制钢所的物资进行大肆抢掠,一时间,整个鞍山乌烟瘴气。
为了养家糊口,王崇伦这期间遭了好多罪。先是卖青菜,尔后到洗煤厂河沟里捞煤泥,最后又改作拉脚运货。1947年秋的一天,王崇伦借了一挂毛驴车运货,半路上遇到土匪抢劫,他险些送命。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耳闻目睹中王崇伦感受到了共产党是穷苦百姓的大救星,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不久,北沙河村与东沙村合并后成立了农会。王崇伦积极参加土改斗争,被选为民兵队队长。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不久,王崇伦与出身贫苦的姑娘关伟荣结婚,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走在时间前面1949年8月,王崇伦经亲属王殿武介绍入鞍钢轧辊厂,重操旧业当刨工,成为解放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时年22岁的王崇伦,亲身经历从旧社会奴隶到新社会主人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怀着强烈的报恩思想忘我劳动,积极向上。3个月后,王崇伦加入了共青团,光荣地成为鞍钢解放后第一批入团的青年职工。
1951年6月24日,由于工作的需要王崇伦调至鞍钢机修总厂四机修厂工具车间。机修总厂各种机加设备齐全,王崇伦走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
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十万火急的特殊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开始用铣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达到一级品。这年金秋,王崇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后短短一年中,他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卡具,成了一名全厂有名技术革新闯将。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鞍钢的生产建设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就在这时,鞍钢矿山生产一线告急: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而被迫停止作业。
试制卡动器的特殊任务最终落在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试制刚刚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第一道工序的车床加工只需45分钟就能加工一个,而第二道工序插床加工一个却要两个半小时。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厂长、车间主任都在为插床的低效急得团团转。王崇伦又悄悄地搞起了攻关。他大胆的构想用刨床代替插床,制一个圆筒形的工具胎,把插床垂直切削转变成刨床的水平切削。半个月后,双颊凹陷的王崇伦把特殊工具胎的图纸展现在车间领导面前。这个工具胎外壳酷似一台小电动机,由40多个零件组成,工件可以固定在套子中,旋转360°,任意选择加工角度。原来插床只能一次加工一个工件,而工件置放在工具胎内,刨床可以成摞切削,就象穿糖葫芦一样方便。大家对王崇伦的奇思妙想赞不绝口。
在车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几天之后,一个长达500毫米,直径200毫米的工具胎安置在王崇伦的刨床上。试车这天,数百人前来观看。当第一批工件加工完毕之时,计时人宣布:加工一个卡动器耗时仅45分钟,更让在场人震惊的是,以往加工凿岩机的40多个零件,每加工一种零件都得制作一套专用的卡具,而这一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经过一番集思广益,王崇伦创造的这一独特工具胎被命名为"万能工具胎"。
王崇伦继续攻关夺隘,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取得新突破,由45分钟提高到30分钟,最后提高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他操作的"牛头刨",成了"千里马"。凭着万能工具胎,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1953年,他完成了4年又17天的工作量,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这年,他只有26岁。
1954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让更多的青年工人在先进人物的带动下前进》的社论。 1954年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1954年2月14日,《工人日报》发表了题为《学习王崇伦的先进榜样》的社论。
同年,团中央专门组织了一次首都青年工人与王崇伦会面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帮同志,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人人都可以做一个先进工作者》的讲话。同年,王崇伦的事迹被编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万能工具胎"的图片被印成邮票。从此,王崇伦以"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誉满中外。同年,王崇伦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赴苏联参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
技术革新的旗手
1954年初,全国工业战线相继涌现出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聚会首都北京,座谈讨论如何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更新贡献,王崇伦提出了联名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他的想法得到了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的一致赞同。不久,由王崇伦执笔的7人联名建议信送到了全国总工会主席的手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对这封具有特殊价值的建议信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同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此后,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蓬勃兴起。当年9月,王崇伦光荣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工具车间"。翌年,王崇伦被提任为该车间生产副主任。同年,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分院聘任王崇伦为特别研究员。
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1959年初,王崇伦找到老英雄孟泰和盘托出组织全鞍钢能工巧匠开展大规模技术协作活动的设想。两位忘年交的劳动模范一拍即合。经过俩人的精心筹划,年底,鞍钢拥有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队伍,人数达1500多。每逢星期天,他家门前都停放一排自行车,来自各厂矿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装大王"纷沓而至,经过一番切磋交流,不久一场场技术攻坚战便很快打响。王崇伦的家成了能工巧匠交流聚会的"据点",这个鞍钢技协骨干最热闹的"据点",一直热闹了近20年,直至王崇伦调离鞍山。
1959年4月,王崇伦当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王崇伦应邀参加辽宁省机械工业先进技术表演观摩队,先后到沈阳、丹东、本溪3市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王崇伦利用交流空隙时间为12家企业解决15项技术难题,各单位纷纷致信鞍山市、鞍钢,盛赞王崇伦的高尚精神和高超技艺。
1959年,王崇伦出席全国"群英会",再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毛主席称赞王崇伦是"青年的榜样"。由于王崇伦的特殊重大贡献,从1954年到1959年,他先后14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60年代初,我国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钢机轧辊。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在这严峻的关头,王崇伦与孟泰主动请缨,承担组织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在他俩的领导之下,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技协积极分子众志成城,从炼铁、炼钢到铸造形成一条龙跨厂际联合攻关。历时一年之久,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予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此项重大成果轰动全国冶金战线,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1960年7月17日,王崇伦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11月,王崇伦被提任鞍钢机修总厂北部机修厂副厂长。
1964年12月,王崇伦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接踵不断的技术攻关硕果,对有志于革新创造的先进工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到1962年底,王崇伦领导的鞍钢技协队已拥有15000之众,车、钳、铆、电、焊等各工种齐全,设计、施工、抢修配套成龙。这支队伍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先后为鞍钢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和技术改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还应邀为鞍山市、辽宁省、东北地区的许多生产厂家排解重大生产难题,为鞍钢赢得了殊荣。
1968年,王崇伦担任鞍钢"双革办"副主任不久,遭到造反派的揪斗,王崇伦被扣上"假劳模"、"大工贼"等莫须有的罪名,惨遭迫害,王崇伦刚直不阿,毫不屈服。1969年,他在被关押机修总厂一加工车间劳动的日子里,仍然矢志不移悄悄地进行技术革新,为维系鞍钢正常生产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1973年初,王崇伦参加辽宁省先进刀具技术推广队,先后到全省40多个工矿企业推广先进技术。当年,王崇伦作为中国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
1980年,在带职担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期间,解决了全市豆腐供应问题,还相继解决了冬季鲜菜和鸡蛋供不应求的难题。邓小平称赞王崇伦“抓豆腐抓得对,抓得好,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这样解决市民生计的好干部。”
2002年2月1日,王崇伦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王崇伦的故事全国著名劳动摸范:原中华全国总工会付主席王崇伦同志;己离开人间快两年了。王崇伦同志在生前:在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1980年初王崇伦代职下放到黑龙江省哈尔宾市;任市委付书记:他到任后不住招待所就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他每天一起床立即出去参加晨练:一天:在江堤路上;他看到一群人在踊动、围着看什么?于是他紧凑跟前;原来有一位晨练老人躺在地上十分痛苦的呻吟着。王崇伦见状很焦急、便大声向围观群众喊:'快'快!赶快把老人送近医院抢救!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踩。这时、王崇伦可急坏了、立即向看热闹的群众说;我是市委书记王崇伦、请大家帮助我:都来听从我的指挥:现在大家赶紧把病人抬到医院。这时人们一听说是王崇伦:有的人不约而同的动手把老人送到附近医院。医生看过病人后:诊断为急性脑溢血:多亏送来及时、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位老人有了即时的抡救:医疗及时 痊愈。
老人出院后:领着女儿、儿子;孙子、并带着很重的礼品来酬谢王崇伦。在办公室里,王崇伦听密书讲这位老人来看他:又拿重礼颇为难心:于是便告诉密书为他处理好这件事:一是告诉老人救他的不是王崇伦个人:而是群众:二是送的礼物要感谢、但绝对不能收留:三请老人把他家住址留下来:将来有机会好去看望他老人家。
当王崇伦下放期满:临回北京前夕:同密书一起并带些礼品来向这位曾经向他送礼老人家:慰问:送礼: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