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应
![彭文应](/images/load.gif)
彭文应(1904.6.27—1962.12.15),字爵园,江西省安福县寮塘乡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他是五名中央级未获平反的右派之一。
13岁时考入留美预科清华学校。在清华求学期间,担任过《清华周刊》总编辑、学生评议部长,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毕业后,以公费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威士康辛大学攻读政治系,获学士学位。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政治硕士学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担任哥伦比亚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组织中国学生发表声明,写文章,抗议日本侵华,呼吁国人团结抗日。
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法学院、光华大学担任教授,并担任王造时主编的《主张与批评》、《自由言论》杂志的主要撰稿人,发表了《社会主义之路比较可通》、《剿民乎?剿匪乎?》等文章,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曾资助过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周恩来。1935年,彭文应参加上海各界救国会。1938年参加宪政协进会和民主同志会等组织,曾担任《民主》、《宪政》半月刊主编。“七君子事件”发生后,他参加了宋庆龄领导的营救工作,并随宋庆龄进行爱国入狱斗争。
上海沦陷后,彭文应赴江西,任《前方日报》主笔,在此期间,曾任江西省政府临时参议会参议,省立永修高级农林学校校长,南昌大学教授、总务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彭文应回到上海,任上海临时大学教授,由沈钧儒、沈志远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积极投入民主运动,1947年民盟被国民党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而解散时,彭文应出任民盟上海市支部地下组织主任委员,领导民盟上海地下组织进行民主斗争。1949年5月初,解放军解放上海前夕,上海警备区司令汤恩伯下达密令:“不择任何手段,立即逮捕史良、彭文应。”彭文应四处躲避,迎来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6月至8月彭文应任民盟上海市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11月在民盟中央一届四次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50年1月至10月彭文应又任民盟上海市支部临工委副主任委员,1951年10起彭文应历任民盟上海市支部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民盟上海市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历任上海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届代表,上海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第二、三届常委,第一届上海市政协常委。1957年被划为“右派”,遭受批判,其病妻邓世琳受惊吓身亡。1958年4月,彭文应所担职务均被撤销,并取消原有的工资津贴。生活陷入困境。彭拒不认错。1962年12月15日,因心包炎败血症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终年58岁。临终前曾写致毛主席党中央的万言书,“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结束反右斗争,摘去全部右派分子帽子。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文革时期被掘墓。1980年代,绝大多数右派分子获得平反,而他是5名中央级未获平反的右派之一。1989年民盟中央召开《纪念彭文应诞辰85周年座谈会》,高度评价了彭文应的一生,“彭文应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