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涤尘

李涤尘,男,出生于1964年7月,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10月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李涤尘博士2001年“快速成形制造若干关键技术和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1999年“激光快速成型与光固化树脂”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获奖人);2000年获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4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李涤尘博士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人体关节与内植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国家863项目两项,作为主要科研人员参加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有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近年来发表85篇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
在快速成形制造的研究中,面向我国产品快速开发对于装备技术的需求,研究开发了低成本的快速成型机,提出以紫外灯代替激光器,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大大降低,解决了多谱光聚焦及固化工艺等难题,被同行专家评为国际首创。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所形成的产品CPS快速成型机形成了两个型号的产品已经累计销售42台,其中销售到台湾6台。研发的快速成形制造系统,获4项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设备销售150多台套,年产2500万元以上。与其它技术共同使快速成形设备国产化率达80%以上,扭转了十年前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在汽车、家电、军工、轻工等领域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开发周期和费用,提升了制造业产品开发能力。技术推广应用单位500多家,开发产品上千种,企业新增效益数亿元。
研究解决在用SL原型代替蜡模来制作精铸型壳制作方法,工艺方法在人工骨定制化制造中进行了应用。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精密制造一直是制造技术的难题。美国Honeywell公司对于该技术应用于带空气流道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有极大兴趣,资助项目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涤尘在国内率先提出用快速成型解决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开展了骨组织微结构和骨组织支架的研究。在骨组织与假体的设计制造上,提出了内部组织结构与外形同步制造的学术思想,为制造技术向一个新的领域-制造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在生物制造的研究中,通过认识骨的微结构,研究骨微结构对成骨作用机理的研究,构建骨转化动力学理论和人工骨仿生设计制造的理论基础;研究微循环对活化成骨的影响机理,形成强化循环代谢,促进骨转化及人工骨体外预培养的工艺理论和方法。研究发表在国际刊物SCRIPTA MATERIALIA和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上,研究论文获得Emerald出版集团的Literati Club 2005 Awards for Excellence中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的“Highly Commended Paper”(仅三篇)。论文在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上发表,获得优秀论文奖。工艺方法获得发明专利。在定制化钛合金骨替代物的研究中,建立了以CT/RP/QuickCast的设计制造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骨替代物的快速设计和精确制造,有效地实现缺损骨的宏观结构修复。特别是骨替代物复合结构的设计与成型,定制化骨替代物投入下颌骨修复的临床应用,已经应用于临床20例,获得生产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