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

【家世渊源】陈氏,大汉孝武陈皇后,是中国汉朝孝武皇帝刘彻的原配妻子。这对夫妻血缘上是姑表亲。
陈氏小名阿娇,世人多喜称之为‘陈阿娇"陈氏是西汉帝室贵胄:汉文帝是她外公,汉孝文皇后窦氏是她外婆,汉景帝是她舅舅,汉武帝是她表兄弟兼丈夫。
陈阿娇的父亲是世袭堂邑侯陈午,乃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母亲是汉景帝刘启的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金屋藏娇】景帝的薄皇后无出。由于没有嫡子,景帝最初遵照‘立长’的传统立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 刘嫖希望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能成为汉朝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 。不料遭刘荣生母栗姬无礼拒绝。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太子之心
是时,胶东王刘彻的生母王娡只是景帝后宫里一个地位普通的‘美人’。然而王美人聪敏世故,一发现有机可乘立刻屈意迎合、百般讨好馆陶长公主,为自己的儿子谋夺太子之位。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此典故载于 汉·班固《汉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长公主刘嫖见阿娇和刘彻年纪相当,从小相处和睦、感情融洽,就同意给陈阿娇和刘彻这对姑表兄妹亲上加亲订立婚约。两人成年后更是举行大婚,结发成夫妻。‘金屋藏娇’是一个传诵千年的婚姻传奇,是一个男子对自己的 原配正妻 许下的结发誓言和婚姻承诺。
‘金屋藏娇’婚约是当时汉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女儿的定婚,刘嫖转而全面支持刘彻,朝廷局势为之大变。经长公主一番经营,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贬栗姬入冷宫忧死。不久,皇帝正式册封王娡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
这里要指出:中国的继承传统一直是‘立嫡立长’。就是说:正妻有儿子的,立正妻的儿子;正妻没有儿子的,在所有庶出的儿子中立最年长的那个。刘彻是嫔妃生的十皇子,既不是‘嫡’、又不是‘长’;他是凭借着妻子娘家的势力才得以青云直上,从夺取太子之位直到登基称帝。
汉景帝去世后,刘彻即皇帝位,立原配嫡妻陈氏为皇后。
初期,刘彻在政见上与祖母窦太皇太后发生分歧,建元新政更是触犯了当权派的既得利益,引起强烈反弹。有赖于皇后陈阿娇作为唯一的外孙女极受窦太皇太后宠爱,加上陈家以及长公主的全力支持,汉武帝有惊无险保住了帝位。
此时,‘金屋藏娇’就象当年人们希望的那样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羡慕不已的婚姻传奇——年轻的皇帝夫妻琴瑟和谐、患难与共。
【恩情中道绝】祖母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亲政,终于得以大权独揽。可叹的是:‘苦尽’后未有‘甘来’,能‘同患难’的夫妻却不能‘共富贵’。
陈皇后出身显贵,自幼荣宠至极,难免娇骄率真;且有恩于武帝,不肯逢迎屈就;与汉武帝渐渐产生裂痕。兼岁月流逝,却无生育;武帝喜新厌旧,爱弛。汉武帝喜好女色,多内宠,后宫无数。后宫中,汉武帝同母姐平阳公主进献的女奴卫子夫最先为武帝生育三女一子。
此时,汉宫里发生一件真相莫测的‘巫蛊’案,矛头直指被汉武帝冷落已久的陈皇后。汉武帝命酷吏张汤查案。
巫蛊,‘巫鬼之术’或‘巫诅(咒)之术’,具体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是源于远古的信仰民俗,用以加害仇敌。当时人认为:让巫师、祭司等人把桐木偶人埋于地下,再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就会灾难。由于古人迷信,对巫蛊的威力深信不疑。
‘巫蛊’自古是宫廷大忌;又因为操作简便,说不清道不明,被怀疑者根本无法自辩,一直是栽赃陷害对手的绝好伎俩。综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无数后妃、重臣、皇子和公主冤死在这两个字上。
元光五年,二十七岁的刘彻以‘巫蛊’罪名颁下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从此,武帝把陈后幽禁于长门宫内;衣食用度上依旧是皇后级别待遇不变。
至此,金屋崩塌,‘恩’‘情’皆负。‘金屋藏娇’与同时代的‘凤求凰’以及后来的‘青梅竹马’一起,都成为了关于‘承诺’和‘背信’、‘爱情’和‘婚姻’的冷色笑话。
陈皇后数年后病逝,最后以翁主之礼与其母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一起葬于窦太后陵墓侧,即陪葬于汉文帝的霸陵。天可怜见,陈阿娇最后是和真正疼爱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公埋葬在一起,而不是屈辱地和其他嫔妃一起埋在‘妃园’。
‘金屋藏娇’的故事彻底落幕。留给人们的是长长的叹息,留给历史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悠远的回响。‘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诗句随着‘金屋藏娇’的故事流传至今,寄托后世无数俊杰对这位美丽高贵皇后的充分理解和无限同情。
【巫蛊迷雾】陈皇后之失位,明面的罪名是‘巫蛊’。但陈后‘巫蛊’一说,后世多认为推敲起来破绽百出,总体上匪夷所思。
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帝废后的真正原因是‘防患外戚’。
在汉朝的整个政治架构中,外戚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戚中人,居内宫近宠之利,或辗转于朝堂,或周旋于军旅;集聚庞大的财富、人脉和权势。君主强势,外戚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但只要稍有不慎,外戚势力就会侵蚀皇权,成江山易主之险。
纵观西汉,开国初期就有‘诸吕之乱’,最后则直接覆灭在外戚王莽的手里。所以,任何一个头脑还算清楚的皇帝,都会对外戚有所防备。
另,即使就个人而言,‘外戚’也始终是萦绕于汉武帝刘彻心中无法消退的阴霾。只要仔细了解一下刘彻,就会发现:这位皇帝至始至终都在和外戚势力做斡旋和缠斗。
刘彻得帝位是因为外戚(妻子陈阿娇、姑母兼岳母馆陶长公主和堂邑侯陈府),险失帝位也是因为外戚(祖母窦太皇太后和窦氏家族);最终能保住皇位还是因为外戚势力的手下留情。对一个志向高远,心性激烈的年轻帝王来说,这样的经历绝对是刻骨铭心的耻辱。
武帝一生,对外戚的利用和绞杀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制衡、打压、嫁祸、分化、剪除等手段更是轮番使用,百无禁忌。
执政早期,武帝雌伏于外戚权势(祖母窦太皇太后和窦氏集团);
前期,离间和对抗外戚干政(主要是:其母王太后和舅舅田蚡,窦氏家族);
中后期,打压、分化和平衡外戚军权(卫子夫卫青家族集团,霍去病集团,李夫人李广利家族);
至 晚期,为了避免外戚母后对下一任皇帝的干扰,竟开‘立子杀母’之先例——直接冤杀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
这个从后宫朝廷争斗中一路胜出的汉家帝王深刻了解外戚势力的难缠和厉害。所以,当刘彻掌握实权后,陈家的财势立刻从陈皇后的优点变成了她不可宽待的错误。
为了皇权能独霸天下,为了避免陈家成为继窦家之后又一个权倾朝野的势力,汉武帝剥夺陈皇后的后位以打击陈氏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千金作赋】馆陶长公主在女儿失位后,为女儿花千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这就是所谓“千金买赋”。《长门赋》是西汉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之一,情深意切,十分感人。但汉武帝仅仅对《长门赋》表示了称赞。
长门赋
作者:司马相如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肠。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注:《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相关诗词】「长门怨——李白」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妾薄命——李白」
汉帝重阿娇 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 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 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 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 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 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 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 能得几时好
「白头吟 ——李白」
此时阿娇正娇妒 独坐长门愁日暮
但愿君恩顾妾深 岂惜黄金买词赋
「阿娇怨 ——刘禹锡」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赏析:
刘禹锡的诗歌以精炼含蓄著称。《阿娇怨》在体现这一艺术特色方面,比较典型。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禹锡这首诗,追寻前事,摹写阿娇当日望幸不至的哀怨情状,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全诗很短。劈头就以“望”字领起:“望见葳蕤举翠华”。阿娇望幸心切,遣宫女时刻伺察武帝动静。宫女不能接近武帝近卫,只能机灵地守候遥望。她深知皇后心情,所以一见皇帝的仪仗──装着羽饰(即葳蕤)的翠华之旗举动,便赶紧回来报信。
“试开金屋扫庭花”,集中写阿娇听到消息后的反应。她吩咐宫女打开金屋,扫除庭前落花。“开”、“扫”两字下得精妙,可以使人想象到誓贮阿娇的金屋之门虽设而常关以及满庭落花堆积的情景,显示出一个失宠皇后的典型环境。“试”字尤妙。清代诗论家徐增细加品味后指出:“是言不开殿扫花,恐其即来;开殿扫花,又恐其不来。且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此一字摹写骤然景况如见,当呕血十年,勿轻读去也。”(《而庵说唐诗》卷十一)
“须臾宫女传来信”为全诗最紧张语。“须臾”两字应理解为从阿娇心中道出方觉味浓。阿娇正在暗自思忖,宫女忽又第二次来报。“须臾”之间,会有什么变化呢?阿娇此时思想上急于想听,却又十分怕听;十分怕听,却又不能不听。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都包含在“须臾”两字之中。
末句“言幸平阳公主家”,以宫女的妙对作结,不正面写阿娇之怨,而怨字已深入骨髓。徐增认为“言”字中“有无限意思烦难在”(引同上)。细绎诗意,确实如此。对于宫女来说,帝来幸,好说;帝不来幸,不好说。帝幸别处,犹好说;帝幸卫子夫家,便不好说。不好说而又不能不说,煞是难对。聪明的宫女经过思考以后,决定说帝幸平阳公主家,而不说幸卫子夫处。这是因为平阳公主虽为阿娇不喜之人,但她与武帝毕竟是姊弟关系,说出来不致过分刺痛阿娇怨妒之心;且卫子夫因平阳公主而得幸,故借平阳公主为说,阿娇心中也已有数,即使明知是谎,也不致追究。一个“言”字,充分突出了宫女的随机应变和善于圆转。而宫女这样做,正说明了阿娇的怨怅和恚愤,已经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至于阿娇怨怅的具体情状,前人描写已多,如相传为司马相如所作的《长门赋》云:“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与本诗并读,愈能见出本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
「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
「长门怨——陆游」
寒风号有声 寒日惨无晖
空房不敢恨 但怀岁暮悲
今年选后宫 连娟千蛾眉
早知获谴速 悔不承恩迟
声当彻九天 泪当达九泉
死犹复见思 生当长弃捐
「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鉴赏: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武帝后宠幸贱民歌妓出身的卫子夫,喜新厌旧、过河拆桥之下以“挟妇人媚道”为名义废陈皇后。
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
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辛弃疾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上阳宫辞——吴融 」
苑路青青半是苔,
翠华西去未知回。
景阳春漏无人报,
太液秋波有雁来。
单影可堪明月照,
红颜无奈落花催。
谁能赋得长门事,
不惜千金奉酒杯。
「长门怨——崔道融 」
长门花泣一枝春,
争奈君恩别处新。
错把黄金买词赋,
相如自是薄情人。
「长门怨——张祜」
日映宫墙柳色寒,
笙歌遥指碧云端。
珠铅滴尽无心语,
强把花枝冷笑看。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贺新郎
【宋】 蒋捷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赏析:这是一首具有典型婉约风格的作品。在“梦冷黄金屋”起笔,以幽独伤情作结。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恋和不同凡俗的高尚志节。词中借梦抒怀,使境界迷离。以美人为灵魂化身,写故国之思。词人曲笔道出心中郁积很久的块垒,虽用词较为清丽婉约,但表情却仍显酣畅淋漓。
「长门怨」
【宋】岳珂
惊风不成雨,行云去无踪。
妾生三十年,著藉长门宫。
宫车辘辘春雷晓,明星初荧绿云扰。
增成丙舍争迎銮,似有长门闭花鸟。
黄门开玉匙,画史图蛾眉。
金铺振琼钥,玉秀生铜池。
朝阳才回金屋在,转盼不堪人事改。
入宫已作郑袖啼,出塞那知延寿卖。
花残鸟语频,长门春复春。
花鸟易惊老,况复门内人。
东风动地夜来恶,万翠千红绕帘幙。
当熊自有匪石心,肯肩班姬秋扉薄。
长门勿轻怨,视此箧中扇。
白华兮绿衣,知古兮有之。
【宋】 蒋捷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赏析:这是一首具有典型婉约风格的作品。在“梦冷黄金屋”起笔,以幽独伤情作结。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恋和不同凡俗的高尚志节。词中借梦抒怀,使境界迷离。以美人为灵魂化身,写故国之思。词人曲笔道出心中郁积很久的块垒,虽用词较为清丽婉约,但表情却仍显酣畅淋漓。
【万艳同哭】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但也是一个对女人狠绝的男人。比较而言,武帝对原配陈皇后还是手下留情、非常优容的;除剥夺皇后名分外,衣食用度上皇后级别待遇不变,以后居住在别宫‘长门宫’而不是关进宫廷监狱,最后得以善终。
刘彻其他的女人们就不同了,除了有幸早死(如:王夫人,李夫人)下场都很惨。
[赵婕妤]:作为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别号:钩弋夫人)是被汉武帝蓄意杀害的。
这位美人死时不超过二十五岁,在儿子被封为太子后不久就丧命了。刘彻的目的是避免出现‘主少母壮’的情况,防止吕后干政旧事重演——此举,开中国政治传统中‘立子杀母’的先河。
[卫子夫]:所有武帝的女人中下场最悲惨的一个。卫子夫其人很值得玩味,她身上至少有两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第一个‘第一’:卫子夫是中国史上出身最卑贱的皇后,一个出身‘贱民’的‘父不详’私生女奴。
‘贱民’是中国帝制时代里社会的最底层。中国习惯法和中国后世明文法里都有‘良贱不通婚’的规定。不过刘彻在这方面肆无忌惮,其嫔妃中甚至有娼妓。
中国皇后并不要求出身高贵,但至少得是家世清白的自由民,比如刘彻的祖母窦皇后最初就是个家徒四壁的‘良家子’;中国皇后也不要求初婚,但必须合法合理,比如汉武帝的曾祖母薄太后是寡妇改嫁,而其母亲王皇后则是离婚再嫁。
卫子夫的情况则大不同,她非但出身‘贱民’而其家庭荒淫肮脏。其生母卫媪风骚无耻,和很多男人淫乱生三男三女;除卫青外其他子女之父是谁竟然一律不知;可见其淫贱。更甚者,‘私通好淫’似为卫氏家风,甥去病亦是私生子,还好尚知生父是谁。
卫女以‘女奴’‘平阳侯私宅家妓’‘贱民’之身进位为汉武帝的侍妾,又从小妾爬上了皇后之位,窜起之快简直就是奇迹——为后世无数野心勃勃姬妾的夺嫡树立了一个榜样,不亏是‘未央宫神话’。可惜,未央宫‘神话’破灭起来比‘金屋藏娇童话’更彻底更酷烈。
卫子夫是活着的时候被武帝下诏废黜皇后、收回玺绶的,然后更是畏罪上吊,死后则尸骨无存。她死前眼睁睁看自己所有的子女、孙辈和近亲一家家地灭在自己这个皇帝丈夫手上而无能为力;其心中的绝望和痛苦可以想见。卫女共生三女一子,子女及亲属结局概况如下:
**长女卫长公主:第一任丈夫曹襄早逝。被武帝强迫改嫁神棍栾大,不久栾大又被武帝烧死,于是卫长公主第二次成了寡妇。当利公主的独子曹宗,于后来的“巫蛊之祸”中遇害。
**次女阳石公主:婚内与表兄通奸,被举报。后卷入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蛊’案,被汉武帝处死,死后抛尸野外。
**三女诸邑公主: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蛊’案中,被汉武帝处死,死后抛尸野外。
**独子刘据:谥号‘戾’。发动叛乱,谋夺帝位,兵败后自杀。
刘据怕受巫蛊案牵连失去储位,伙同卫子夫策划发动兵变以谋夺皇位。这对母子勾结外族,凭借皇后和太子卫队在中国首都与政府军展开五日血战——长安城血流成河,士民死伤数万。兵败后刘据逃到湖县(今河南灵宝西)自缢,全家包括二子和诸孙(除婴儿期的刘病已漏网)都被武帝处死。
**卫青家族: 灭族。
**公孙家族: 灭族。公孙贺娶卫子夫长姊卫君孺为妻,是卫青好友。公孙敖,卫青好友,坐妻为巫蛊,腰斩。
**陈氏家族: 灭族。这个陈家是陈平的曾孙陈掌的家族,陈掌娶卫子夫之二姊君少儿(霍去病生母)为妻。
第二个‘第一’则是‘卫子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策划和实施军事叛乱的皇后’。
作为妻子,她谋害丈夫;作为皇后,她反叛皇帝、颠覆国家。在这点上,即使是后世中国唯一女帝武则天也只能自叹不如:武则天好歹也是等到皇帝丈夫李治病故后才开始篡位行动的;并且只是宫廷和平政变,没有伤害到平民大众。
卫子夫成也‘巫蛊’败也‘巫蛊’,可谓现世报应。征和二年的‘巫蛊’案牵连众多,卫子夫担心儿子失去储君之位,就乘汉武帝不在长安之机和太子刘据策划发动兵变夺位。这场叛逆虽然最后被平定,但其性质和后果都极其严重:
卫女母子为扩充兵源,赦免放出监狱囚徒,更开武库发兵器武装这些罪犯。这造成长安城治安崩溃,引起大骚乱;很多百姓家庭被这些武装囚犯抢劫杀害。
尤其可恨的是,刘据母子还吃里爬外勾结外族,行汉奸之实——竟欲利用‘长水’‘宣曲’胡族骑兵入长安参战。幸好没有得逞。
叛乱之时,太子系军队与丞相刘屈髦带领的政府军在京城长安血战的五日,长安民众不明所以、无所适从,可怜在两军夹缝里躲无可躲,数万长安士族平民罹难——只为了她母子两人能长保富贵,无数中国平民百姓家庭家破人亡,横尸街头。
卫子夫的幸运在于曾孙(刘据之孙)刘病已漏网没被杀。聪慧睿智的汉昭帝不幸早逝且无嗣,此曾孙乘虚而入成了汉宣帝。汉宣帝为证明自己作为叛逆之后却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利用皇帝实权给曾祖母洗脱罪名、粉饰贴金,追谥她为‘思皇后’并建空墓。
如无宣帝,绝无当今史书中卫女所谓‘贤’名。勾结外族谋反、涂炭生灵的事实罪名俱在,数万长安民众冤魂在天,‘贤’在哪里?
[王夫人]:汉武帝早年的宠妃,生齐王。早逝。
[李夫人]:汉武帝中年时期的宠妃,生昌邑王。早逝。
很有意思,汉武帝的宠妃里凡是生了儿子的,都年纪轻轻莫名其妙的早逝,卫子夫独子刘据的太子宝座于是安稳。
[汉武帝后宫中其他生有孩子的嫔妃]:一律‘遣死’。
就是说,只要给刘彻生过孩子的后宫女人,不管生男生女,都被汉武帝在驾崩前下令于宫中处决了。其中,最无辜最可怜的是那些生女孩的嫔妃:公主没有皇位继承权,可即使这样公主的生母也不免横死,实在冤枉。
如此决绝惨烈,透露出武帝对外戚势力根深蒂固的防范意识。
为幼帝不受钳制,别说‘亲生母亲’就是‘可能的养母’也不留,所有外戚隐患一律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