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色黄姑鱼
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俗名白奈,金丝鲵,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该鱼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其鳔是名贵的中药补品。浅色黄姑鱼属于温水性的鱼类,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Ⅱ龄,生长适盐范围10~40。为探讨浅色黄姑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笔者于2002~2003年对浅色黄姑鱼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现介绍如下。
一、亲鱼选择和培育
浅色黄姑鱼亲鱼选择Ⅲ龄,体重2.5千克以上,健壮无伤,体表完好的健康个体做亲鱼,雌雄比例为2∶1,每年3~4月份置于海区网箱中进行强化培育,网箱规格3米×3米×3米,放养密度为15~20尾/箱,选用优质新鲜或冰冻的蓝圆鲹、沙丁鱼、乌贼等优质的饲料鱼投喂,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B和维生素E(维生素B:每周500毫克/尾,维生素E:每周200毫克/尾)。每半个月注射LRH-A人工激素进行促熟。在繁殖季节(4月底至6月初),选腹部大而柔软,肛门突出、红润的雌鱼,取卵观察,雌鱼的卵子大部分发育到Ⅳ期,雄鱼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的亲鱼进行催产。
二、人工催产
在水温稳定在25℃以上,比重在1.018~1.024的环境条件下,即进行肌肉注射催产。雌鱼注射HCG400~500国际单位/千克鱼休和LRH-A6~8微克/千克鱼体,雄鱼注射HCG300~350国际单位/千克鱼体,一般注射激素的效应时间为36~40小时,亲鱼便可自然产卵受精。
三、受精卵的孵化
受精卵采用流水法(在水泥池中产卵)收集,或用100目筛绢网(在网箱产卵)收集,经洗涤除去杂质及沉底死卵后,用15~20克/立方米的PVP碘浸泡5~8分钟后移到室外水泥池孵化。孵化用水经沉淀、过滤、消毒处理,海水比重为1.018~1.024,pH值8.0~8.3,水温24~28℃,一般经18~22小时孵化出膜。
四、仔鱼培育
仔鱼孵出后移入水泥池培育,事先在水泥池中接入小球藻(使水色呈浅绿色),仔鱼培育水温为24~28℃,比重1.016~1.022,pH值为8.0~8.3,光照<2000勒克斯,溶氧>5毫克/升,氨氮<0.3毫克/升,静水微充气,水质清新,每天吸污1~2次,换水量1/3,一般经44~55小时发育后开口,开口后的仔鱼投喂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池水轮虫密度控制在5~8个/毫升的范围内。轮虫要经高浓度的小球藻强化培育,经5~8天的培育,仔鱼可长至0.6~0.8厘米,此时可移入土池培育。
五、土池标粗
1.清塘培育 选择2~5亩,池深1.2~1.8米,池底平坦,沙泥质的长方形土池作培育池。用茶麸(20~30克/立方米)和漂白粉(60~80克/立方米)清塘除野,第一次进水0.6~0.7米,施有机肥(如鸡粪等)15千克/亩,同时施光合细菌(按产品说明用量施用),经5~7天的培育,池中饵料生物已大量繁殖(轮虫,桡足类,无节幼体总量大于2000个/升)。
2.饲养管理 仔鱼放养密度15万~20万尾/亩,下塘后就可开始泼洒鳗鱼饲料,以维持池水良好的水色和饵料生物的丰度。当仔鱼体长达0.7厘米以上,即可开始投喂枝角类、丰年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等。当仔鱼体长达1.2厘米以上,可投喂新鲜肉糜,投喂次数为每天4~6次,投喂量为体重的20%~30%,在投喂肉糜期间,在肉糜中加入复合维生素B、鱼肝油和土霉素,增大日换水量,同时每周泼洒光合细菌一次,以缓解由于苗种粪便和残饵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保持水质的清新。当鱼苗体长达1.8厘米以上时就可以摄食粒径为0.3毫米的人工配合饲料,经4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至3厘米左右,成活率达14%。
六、小结
1.浅色黄姑鱼性成熟年龄为Ⅱ龄,但选用Ⅱ龄的亲鱼催产,效果较差,产卵量少,最好选择Ⅲ龄以上的亲鱼,为提高浅色黄姑鱼的催产率和受精率,有必要在繁殖季节前两个月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投喂新鲜或冰鲜的蓝圆鲹、沙丁鱼、乌贼等饵料,并在饵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E和维生素B;控制光照(在2000勒克斯以下)等相关的环境因子;根据亲鱼性腺发育情况,每半月定期注射LRH-A人工激素进行促熟。
2.室内育苗池环境较稳定,但随着鱼体的生长,需要大量的饵料生物,水泥池很难做到大量供应饵料生物;而室外水泥池则可通过施肥的方法繁殖大量饵料生物,满足鱼苗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建议:浅色黄姑鱼的人工育苗可采用前期仔鱼在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培育,后期仔鱼以后移到室外土池培育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直接向育苗水体中添加接入有益细菌(如光合细菌、EM菌等)和小球藻的方法,来调节育苗池生物群落的组成,从而有效地维护育苗水体良好的环境条件,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鱼苗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