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
一、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
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65公里,亚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过70公里,而北京地壳厚度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相当,约36公里。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12公里,北冰洋为10公里,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硅铝层。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二)地幔 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1000—1200公里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地震资料说明,大致在70—150公里深处,震波传播速度减弱,形成低速带,自此向下直到1500公里深处的地幔物质呈塑性,可以产生对流,称为软流圈。这样,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转变带和下地幔三层。了解地幔结构与物质状态,有助于解释岩浆活动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及地壳变动的内动力。
(三)地核 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但地核不仅温度很高,而且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液态应当是高温高压下的特殊物质状态;5100—6371公里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整个地核以铁镍物质为主。
*三、地壳物质组成
(一)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地壳中有90多种天然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量占地壳总重量的97%,其余元素只占3%。而地壳中的氧约占49%;硅约占26%。
(二)地壳中的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随着地质作用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化合和分解,形成各种具有一定物理—化学性质特征的矿物①。而矿物又是形成地壳岩石与矿石的基本单位。地壳中的矿物大约有3000种,但与形成岩石有关的矿物主要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云母、方解石等,这类矿物通常称为造岩矿物。
(三)主要造岩矿物特征 石英(SiO2),晶体为柱状或块状,透明或半透明,具有油脂光泽,硬度7②,用刀刻划不产生条痕,为重要造岩矿物。长石,各类岩石都有,为含有钾、钠和钙的硅酸盐矿物,硬度6—6.5,柱状或板块状,正长石常为肉红色,斜长石为灰白色。角闪石,暗灰色或黑色,硬度5.5—6,常与石英、长石共生。云母,能沿解理方向揭成很薄的光滑薄片,发亮,透明,能弯曲,硬度2—3,具绝缘性。方解石(CaCO3),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硬度3,用刀刻划可见条痕,遇稀盐酸反应起泡。
*四、地壳中的岩石
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各类矿物组成的。根据形成的条件与当时形成的环境,岩石可分三大类:
(一)岩浆岩 这类岩石当时形成时温度很高,所以又称为火成岩。岩浆是地球深处高温高压下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以及其他氧化物。金属元素及其氧化物的含量虽然不多,却是形成各种矿物(床)的物质来源。岩浆在不同条件下形成各种岩石。地壳中的岩石主要由岩浆岩构成。常见的、分布最广的岩浆岩有以下几种:
1.花岗岩 花岗岩是大陆上分布非常广泛的岩石,主要由正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于地壳层内冷凝而成,多较坚硬,呈肉红色,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与花岗岩成分相同而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叫流纹岩,流纹岩在形成时,一面流动,一面冷却凝固,产生流纹状结构,所以叫流纹岩。
2.闪长岩 闪长岩也是一种侵入岩,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等矿物组成,灰色或灰绿色。与闪长岩矿物成分相同、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成的岩石叫安山岩,因岩浆迅速冷却,挥发性物质迅速散逸,常形成气孔状结构。
3.辉长岩 辉长岩也是常见的岩石,属于侵入岩,主要由斜长石、辉石和少量角闪石等矿物组成。色深,与辉长岩矿物成分大致相同、喷出地表的叫玄武岩。因含铁、镁成分较多,故呈黑色或黑绿色,常具有气孔状结构。玄武岩分布很广。
(二)沉积岩 各类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这类岩石大多是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环境下形成,所以沉积岩又称水成岩。由于水量有大小,水体深浅不一,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环境不一,沉积岩一般具有成层现象,构成岩石的颗粒有粗细之分,层次有厚薄不同。地表分布最广的是沉积岩。由于沉积岩一般形成于常温常压环境,所以岩层里往往保留有生物遗迹——化石。常见的并且分布广泛的沉积岩有以下几种:
1.石灰岩 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它原是海洋环境下的生物化学沉积。白色、灰白色或灰色。石灰岩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和地表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岩石。它可作为建筑材料,例如石灰、水泥等的原料。
2.砂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原是陆地上或浅海环境沉积。黄色、灰白色,岩石比较坚硬,是较好的建筑材料。用来做磨刀石的通常是砂岩。
3.页岩 主要矿物有高岭土、石英、云母等,浅海或陆相沉积。泥质结构,致密,不透水,是良好的隔水层。浅绿色或浅黄色。岩性软弱,容易风化、侵蚀。
4.砾岩 由大小不一的岩石碎块混杂在一起,被某种物质胶结而形成,一般为陆相沉积。砾岩成分有的简单,有的很复杂,有的砾岩的砾石带有棱角,有的则被磨得浑圆。这类岩石一般多孔隙、透水,常常是良好的含水层。
(三)变质岩 由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包括变质岩本身,在高温、高压或动力挤压下,使原有岩石中的矿物产生重新排列、组合,并可能产生新的变质矿物,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的岩石,称为变质岩。例如,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美丽的大理石,这是一种名贵的建筑材料,因云南省大理附近点苍山出产这种岩石而得名;砂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更为坚硬的石英岩;页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比较致密而坚实的板岩或片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