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汊镇
三汊镇简介邮编:432015。行政区划代码:420902106000。区号:0712。拼音:San Cha Zhen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地处江汉平原东部边缘,东抵武汉,西邻孝感,是武汉城市经济圈内的一重镇,孝感市东部的一卫星镇,建设部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的试点镇,因三条河汊穿过其境内而得名。
三汊镇位于孝感市东南部,东与祝站镇接壤,西与新铺镇、毛陈镇相邻,南与毛陈镇隔河相望,北与西河镇、杨店镇交界。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三汊镇三汊埠(现为埠镇村)乃为通江达海的重要水运码头,几百年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素有“小汉口”之称。国土面积84.6平方公里,人口5.5万人,辖3个居委会:赵陈、车站、搭墙院,42个村村委会:国光、李巷、丁砦、郑堰、龙岗、建增、 西湖、岱山、高埠、中兴、张湾、庙湾、永光、易咀、涂店、岳岗、湖西、石塔、芦林、永爱、高河、夏汊、王母、青龙、红霞、草店、红联、店湾、联欢、永福、同幸、埠镇、同昶、石墩、伍陈、邹陈、石板、彭桥、洪山、东桥、一心一、漫桥 。镇政府驻车站居委会。
200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9239万元,同比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3040万元,同比增长8.8%;财政收入911.6万元,同比增长12.2%(含取消农业税减收部分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3元,同比增长8.8%。
京珠高速和汉十高速在三汊镇互通,并开有出入口,建有服务区,京广铁路和孝天公路(110省道)贯穿三汊全境。立足大交通,发展大流通,孝南区已将三汊综合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
三汊是孝感市四大水产养殖基地之一,是孝南区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三汊镇取得湖北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认证面积1万亩。2006年三汊镇水产养殖水面积1.5万亩。2007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迁至三汊镇三汊河水产农业生态园。
三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五岳传感器有限公司、万丰米业有限公司、艾克尔有限公司3家。五岳传感器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主要生产传感器、受送器和数显仪表,2006年11月被认定为湖北省高新技术75家企业之一。万丰米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精米加工,日产精米80吨,公司开发出的孝丰系列优质米、512特优米、孝丰优质糯米等产品,通过了国家QS质量认证。艾克尔有限公司是中日合资高科技企业,生产的聚四氟乙烯制品全部出口日本、美国。
三汊黄沙经营规模较大,常年在上海、苏州从事黄沙交易的人达1200多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汊人进军上海经营黄沙生意,鼎盛时期开设码头20多个,上海黄沙供应几乎全部来自三汊商人。目前,三汊商人仍然是上海黄沙的主要供应商。2005年后,三汊人又开辟了苏州黄沙市场,业务遍及长江三角洲。
三汊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至2006年底,以中心村陈榨湾为样板,初步完成了易咀、王母、李巷、中兴、丁砦5个试点村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阵地建设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中兴村陈榨湾村庄建设规划20年不走样,房屋布局整齐,路网设施配套,成为全市、全区新农村建设典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孝感市市长梁惠玲等领导多次到中兴村视察工作。
区位优势明显。东距武汉天河机场26km ,武汉市区45km ,西距孝感市区12km 。交通优势独特。横跨南北的京珠(北京 ---- 珠海)高速公路和连接东西的汉十(武汉 ---- 十堰)高速公路在此互通。京广电气化铁路和孝(感)天(河)公路(110 湖北省道)贯穿全境。距107国道、 316国道仅10 km 。
招商政策优惠。①客商兴办工业项目,对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5000万元的,每投资1000万元,镇政府无偿提供 10 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达 5000 万元的,镇政府无偿提供 100 亩土地;对当期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每增加投资1000万元,镇政府再增加无偿提供10亩土地。②引进兴办工业企业,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分别享受国家、省税收优惠政策,从开始纳税年度起,镇政府实行三年财政扶持,扶持金额按企业每年上缴税收的10% 计。③对引进客商到该镇投资兴办工业企业的中介人实行奖励。以企业建成投产为前提。以客商当期实际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依据,从投资500万元开始计奖。投资500----1000万元,奖励5000元;投资1000万元的,奖励1万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每增加1000万元,奖金增加1万元,10万元封顶。奖金按计整弃零计算,一个项目奖励一次。水电资源丰富。境内有与长江、汉水贯通、纵贯南北的三汊河,有水面都在2万亩以上的王母湖、野猪湖两大湖泊;有110千伏和35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基础设施齐全。有与各大城市联网的光纤通讯网络、5000 门程控数字传输电话、5座移动电话发射机站;有有线电视差转台和覆盖全镇的电视信号网;有方便快捷、诚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埠镇埠镇,原名三汊埠,解放前系孝感县城以东的一个重镇。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400米,距孝感城区习惯称三十华里。其东侧有一条小河,发源于周巷山区,西侧也有一条小河发源于杨店的浐川铺,这两条河汇流于埠镇南约三百米处,经三汊河注入野猪湖,形成一个“丫”字形,故名“三汊”。因三汊埠缘于野潴湖之阳麓,“土阜为埠”,所以叫“三汊埠”。
旧时野潴湖虽有堤,却是当地百姓自己筑的一个草堤,不经事,涨水期三汊埠东、南、西三面被水淹没,船由武汉、孝感等地可直达三汊埠南门口,农业上只能收一季小麦,故二百多户居民多为商贾、小贩,农业人口只有李、赵两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埠镇街有川南杂货店十五家,皮头号四家,糕点店三家,大药铺两家,西医诊所三家,中医诊所四家,粮食、山货行、柴行、油行、牛猪行大几十家,典当行三家,大烟馆三家,圆木作坊五家,铁铺两家,烟草铺两家,成衣店三家。至于饭馆、小吃摊贩则满街都是。其中有些特色小吃如“马云记”的苕丸子、“邱季升”的牛肉豆丝、“吴怡和”的软壳巴、“吴连记”的小笼蒸菜、黄耀章的炸豆腐烧锅及卤货、黄应增的抠炉饼子、吴奎清蒸糕、吴金奎的发糕、刘福娃的浮油包面等等,至今都为人们所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粮食业,高日收购量达十六万斤,开往汉口运粮食的船只每日最高可达20艘。川南、布匹、杂货可算为如今孝昌、西河、杨店、朋兴、黄陂等地的中转站和批发站。木材、楠竹行三家销售着湖南的竹木,汉川的豆饼、麻饼,蔬菜(如冬瓜、红辣椒等)也在此集散。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三汊埠有“小汉口”之称。
三汊埠在建 国 前属镇、乡级,设有镇公所、乡公所。教育有县二中、中心完小、私塾三家。是孝感城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伪时期,由于三汊埠地处平汉铁路、武汉外围段,多为兵家争夺之地。1938年驻有日 本 炳 泽司 令部的一个辎重联队。后“游击队”金龙章总司令部、袁杰八旅、刘人铸皇协军也在此招兵买马。日 本人“西河者”为了收编这批“游击队”,也驻军三汊埠。直到1942年五、六月间,“游击队”反水弃三汊埠逃往周巷山区。
抗 战 胜利后,行政区划为“新民乡”。1945年10月,三汊埠驻有国 民党军一个“别动队”,日 军一个联队约一千人在此缴械投降。1947年驻有县保安队的三、四、五中队,经常到现杨店周围巡哨,与新 四军的地方 武装为敌。
解放后,由于当时大环境的变化,武汉商家停止了在三汊埠的收购活动,各地相继成立了供销社。此时三汊埠这个商业重镇也组织了农业合作社,居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除留有近百户吃“供应粮户”外,其余约267户人家组成了农业生产大队,下分九个小队,一个蔬菜排,人口约1300多人,社员工分值在周围大队中算较高的。行政区划,开始属十二区,后属祝站区,1958年改为三汊人民公社的一个管理区,张立春任书记,黄德华任主任,刘合明、王炳元任副书记,后改为埠镇管理区,2001年撤销管理区直属三汊镇。
文化教育方面:1951年抗美援 朝伤兵疗养院设在三汊埠商人周生记旧房中,撤走后,孝感师范由安陆迁来。1953年师范迁入孝感城区后,孝感高中在此设过分校。1956年孝感县政府委派袁堃、刘焱波、管立群等人于5月1日来三汊埠开办孝感四中,开始时招了5个班,275名学生,1959年下季就成为了省“红旗学校”,后合并到武汉市。1960年定为全省11所重点学校之一,当年9月由当时的副校长刘焱波赴省开重点学校校长工作会议,会上贯彻了“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孝感四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此走上精雕细刻的轨道。三汊埠这个藏龙卧虎之地在孝感四中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材。据粗略统计,孝感四中学子中脱颖而出的有,政界:原武汉市委副书记程康彦、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詹锦云、深圳市政法处长程正华,国务院老干局局长盛其松、省农业厅副厅长徐长堤,湖北省贸易厅副厅长张忠保;军界:少将师长胡志平,北京军事博物馆馆长大校李云平、解放军大校黄小汉、湖北省交警总队政委汪昌铁、国防部师级军官江海洲。文化教育界:华师博士生导师、中 共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良民、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忠云、同济医大教务处副处长李守国、广州大学教授陈合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铙胜文、陈汉峰留美后被聘为某大学教授、孝感市作协副主席胡仕华。孝感四中的教学质量一度在原孝感地区名列前茅,1970年孝感四中由初中改办高中,名为三汊高级中学,直到1990年底与原赵陈中学合并后搬迁到原华中农学院三汊分院校址,成为一所完全中学,三汊埠初级中学迁入高中校内,2006年初中改办为三汊埠小学。
解放后,三汊埠小学属三汊中心完小,学区由当时小学校长梁荫仑兼管,管辖现毛陈一部分,三汊的全部及祝站北部两个大队的民办学校。
宗教信仰方面:三汊埠群众笃信儒、释、道之教。“儒”有修本堂,信众有商人、店员和社会知识青年,全属义务,经费由当地商家以及慈善者自愿捐助。具体事务是:农历七月半讲善书,干旱时诵皇经、求雨露、施茶、施药、施棺木,掌 堂黄义盛。“道”有鲁王庙和关帝庙,两庙均在三汊埠南端,鲁王庙由木兰山金 道 人主持;关帝庙由何 道 人主持。鲁王庙1956年拆毁建成了三汊供销社,关帝庙至今犹存,但神像已毁,庙址作了仓库和牛栏。北门外有一座三元宫,属尼姑庵,由武汉江岸来的尼姑主持,1956年改建成三元宫变电站和泵站。
街政建设:三汊埠是一条长为1000米、宽约3米的街道,原来是花岗岩条石铺成的。1959年修野猪湖堤闸时,因工程款不足,经祝站区委决定将街道石块撬起运往马溪河修了闸,从此三汊埠街道下雨时泥泞不堪。1990年在埠镇群众的要求下,成立了由原三汊管理区主任张水民任指挥长,退休干部刘焱波、朱海清任总顾问、社会老人吴必勋、黄帮俊、李进一、黄木桂等人任顾问的重修埠镇街集资指挥部,向外出干部、工人和知名人士致函,希望他们能捐款建设家乡,同时三汊镇人民政府组织原孝感市(现孝南区)二级单位和镇管单位捐款。共集资四万多元,修建了埠镇街水泥路面。1991年又由朱海清带头募捐,改建了西门桥。为了纪念这一功德,在北门建立了一座带有标志性的“三汊埠”门楼。
三汊埠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曾经有过它的辉煌,但那些辉煌也只是冒险家的天堂,它并不是劳动人民的故乡,而是风尘中的他乡。只有在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埠镇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从小小队到实行责任田到户,才大大解放了生产力。1990年以来,农业耕种、收割90%的农户实现了机械化,粮食、油料产量成倍增长。田间管理也实现了自流灌溉,从而腾出了大量劳力外出务工,有的还出国到俄 罗斯等国打工,每年每人挣回人民币数万元。老人、妇女在家搞田间管理,种蔬菜到附近菜市场营销。人们的荷包逐渐鼓起来了,如今的埠镇高档的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摩托车、电脑几乎家家都有,甚至汽车也进入了平常百姓家。据我所知,埠镇七户人家购买了面包车、大客车、大货车,做到了务工务农并举、客货运输兼营,人们的衣着也多样化了,现在走进埠镇人家,年青人、妇女和孩子的衣着与城市人没什么区别。十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百把万的也不乏户。从1991年到现在18年的时间,将近98%的人家改建扩建了新房,有不少的人家还修建了高大的楼房。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变了样,自1981年“8.18”行动以来,埠镇街的治安状况良好,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之风日渐形成。党和政府还在埠镇修建了福利院,收养了众多的孤寡老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千好万好,没有共产党的政策好;情深义深没有共产党的恩情深。千百年来种田完粮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在的农民种田不仅不完粮,还要领取政府发放的补贴。一个繁荣、昌盛、团结、和谐的小康埠镇正在逐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三汊河水产养殖垂钓园三汊镇三汊河位于野猪湖以北、镇区以南2公里处、周边共有十三个村,总面积达1.5万亩。由于该地区地势低,容易受渍,三年两不收,不适宜粮食生产。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镇委、镇政府响应国家“退耕还湖,退耕还林”的号召,结合实际为改变该地“人种天收”的状况,制定了“万亩格田万头猪,十万湖桑千担鱼“的发展思路,开始对三汊河进行水产养殖开发。镇政府首先筹资100万元开发改造鱼池500万亩,成立三汊镇鱼场,在政府的鼓励带动下,周边各村先后采取大户自建、农户自改的行式,进行零星开发,三汊河水产基地初具雏形。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镇委、镇政府仅仅围绕“两湖一河建鱼池的发展思路,继续采取招商引资、大户自建、农户自改、反租倒包和统建发包等形势,进行大面积水产基地建设。截止目前为止,镇政府、村集体、养殖户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开发鱼池15000亩,其中精养鱼池12000亩,形成了集鱼种培育、规模养殖,特种水产为一体的水产养殖体系,年产鲜鱼6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母产收入2000元,比生产粮食增产收1200元。
目前110 省道东西横贯三汊河,交通便利,来此钓鱼休闲的人常年不断。镇委、镇政府从2002年开始,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对三汊河的路、电、桥、涵、渠等进行了配套改造。目前,三汊河水产养殖基地已形成规模,养殖结构为以青、草、鲢、鳙、鲤、鲫、鳊、鲂为主,套养鲴、鲶、乌蘴、鲮、鳜等优特品钟为辅,兼以网箱养鳝的品种结构体系,鱼质鲜美无污。垂钓休闲名声响彻武汉孝感等地,三汊镇委、镇政府将把三汊河水产基地建设成为一个集水产养殖、鱼种培育、特种水产、垂钓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花椒花椒原产于我国重要的调味品、香料及木本油树种之一,它分布广,易栽培、好管理、用途广,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古人云:叶青、花黄、果红、膜白、籽黑、禀五行之情”高度概括了花椒的生动形态。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该镇群众栽培花椒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掀起花椒致富的热潮,花椒便成了农民群众致富聚财的“摇钱树”,栽椒热带来了科技热。目前该镇花椒种植面积260亩,主要品种为大红袍。
大红袍花椒,以其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品质优良而文明全国。春天盛开白花和绿色相映衬,引人入胜,秋天果实累累压满枝头,果红如火好似绿色帏幕上缀满了无数颗无数闪烁着红光的珍珠玛瑙,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三汊镇石板沟景观农业生态园石板沟地处三汊镇东部,东、北与祝站镇、杨店镇相邻。石板沟景观农业生态园辖彭桥、石板两个村和石板沟水库。共9个自然湾,400多户,2100多人,现有国土面积6973亩,总耕地面积3983亩,养殖水面800亩,林果、花卉苗圃3000亩。 该园是经三汊镇招商引进,由武汉市私营业主杨文武在石板沟投资开发的2500 万元景观农业项目,租赁承包期为69年,现已投资200万元,开发山岗、荒地、空水3000亩,栽植各种林果、花木50多个品种10多万株,水库除养殖传统的青、草、鲢、鲤鱼四大品种外,还养殖了银鱼、鳜鱼等特色品种。在招商引进之前,三汊镇还先期投资近20多万元,组织劳力3000余次,实现了该园水、电、路三通。
该园长远目标建设为高新景观农业示范园,产业定位为发展以早蜜桃为主的旱作农业、节水农业;以石板沟水库为重点的水产养殖、特种水产养殖和以石板沟区域为目标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景观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有市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