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图片

目前有许多使眼睛眼花缭乱的错觉图片,这些图片是利用人眼错觉制成的.
视觉后像:
盯着灯泡看三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目光。然后把目光移任何白色的区域。
看到灯泡发光了吗?
这就是经典的“视觉后像”。
这是怎么回事?!
视觉系统对变化的刺激更敏感。当刺激变成白色时,原来注意黑色的细胞,反应比其它细胞更强烈,产生更亮的后象,好像是一盏点燃的灯。
这是一个负后象,当然,正后象也存在。
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
视觉后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正后象是一种与原来刺激性质相同的感觉印象。负后象则是一种与原来刺激相反的感觉印象。如光亮部分变为黑暗部分,黑暗部分变为光亮部分。正负后象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的作用。
我们看的电视、电影就是正后像的应用。胶片以24张/秒的速度放映,视觉的残留使我们产生错觉,误认为画面是连续的。
如果看到的是一个有颜色的光刺激,则负后象是原来注视的颜色的补色。
后象的持续时间受刺激的强度、作用时间、接受刺激的视网膜部位及疲劳等因素的影响。
深度错觉
看看左边的图形,黑色表面是朝上还是朝下?
你稍微注视这个图形,你将会感受到深度的倒转。这个图形也许是所有深度不明确的图形中最具代表性的,这种深度不明确的图形还有很多。这就是深度错觉。为什么会这样?现实的立体物体,是以平面的形式反映在视网膜上。视觉系统强迫地将一个平面的图形在感知为一个立体的图形。然而,在视网膜上,不同的立体物体可能会有相同的平面图像。这时,视觉系统就将平面图形感知为其中一个立体图形,但也可能会感知为另一个。同时,你的大脑在某个时间只能感觉到一种图像,而不可能同时感觉到两种图像。这一点跟“知觉模糊”类似。
填充错觉:
看看左边那幅图,盯着黑点,目光不要移动,你觉得灰雾消失了!
同样的你试试右边的那幅,这次灰雾不会消失了。
这是怎么回事?!
视觉系统对变化有更强的反应。一个不断变化的刺激物比一个静止的物体更重要。稳定状态的刺激会逐渐被忽略。几乎任何不产生变化的刺激最终都会被忽略。比如,疼痛神经末梢,从而解释了长留的疼痛。
因此,看静止画面时,眼睛不停做出轻微的眼部运动,使视觉画面不断发生变化,以加强刺激。
但是,当眼部系统没有参照物来调整眼部运动时,稳定的刺激就会逐渐被忽略。比如左边的图。而右边的图有一个虚线圈作为参照物。
Fraser螺旋错觉:
第一幅图就是Fraser螺旋。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组同心圆构成。
这是怎么回事?
背景上每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小单元格使之产生螺旋上升的知觉。更重要的是,黑色内切的线条,它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再看第二幅图,这种幻觉就不明显了。比较一下两者的黑色线条,看看有什么不同。
第一幅图中,每一小段黑线是内切螺旋的,但整体却不是,许多小段的螺旋影响了大脑对整体的判断,产生了Fraser螺旋错觉。
这种错觉在视网膜及视神经细胞上的具体原理和成因尚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