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漏斗

喀斯特漏斗(溶斗)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一种碟形、漏斗形或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洼地,直径从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其深度一般小于直径。溶斗是在现代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在溶斗底部通常有消水道(如落水洞、溶隙等)把汇集的地表水排走。当规模较大的溶斗的底部被泥石碎屑物覆盖后,就成为平底的圆洼地,可供垦殖。
"天坑"是崩塌型的溶斗
天坑是在喀斯特地面上发育的漏陷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崩塌型的喀斯特漏斗,由地表水在此汇入地下时溶蚀以及最终造成溶洞顶部岩层崩塌而形成的。根据国际洞穴协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公布的标准,认为洞口直径大于200米,垂直洞深超过200米的喀斯特漏斗可称为"天坑";而比较常见的是普通的溶蚀型喀斯特漏斗,与天坑相比,深度较小,斗壁也较和缓。
"天坑"是岩溶(又称"喀斯特")地区地下河运行形成大面积塌陷造成的,它与常说的"岩溶漏斗"不同,岩溶漏斗一般是斜坡,上宽下窄,天坑则是四壁岩石峭立,深度百米至数百米以上,犹如一个巨大无比的"桶"。这个"桶",口径从近百米至数百米不等,溶积从10万立方米至1亿立方米以上。
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7个大型漏斗中,我国占了4个,除奉节小寨天坑为天下第一“坑”外,0。4亿立方米的小岩湾大漏斗和0。14亿立方米的云阳龙缸分别位列三、六名。新发现的乐业"大石围",容积量已居第三,小岩湾则后排为第四名,龙缸后排为第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