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驱镇

基本概况三驱镇地处大足西部,距县城11公里,全镇共有16个行政村和2个街道居委会,114个村民小组和4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17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266人。全镇幅员面积76.28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586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2405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326元。
资源优势:1、镇内旅游资源丰富。世界文化遗产:石篆山坐落于三驱镇佛会村。2、石材资源丰富。3、交通方便。三驱镇交通运输条件比较方便,出境主干道已100%实现了硬化,镇内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是县城与宝兴、铁山、龙石、季家、高升等镇交通枢纽。4、 电力资源比较丰富:三驱镇内建有35千伏变电站一座,完成了全镇农网改造。5、水资源丰富。镇内有水库6座、石河堰33道、山平塘168口,正常蓄水量达1100万方,人均拥有水资源650方左右。6、教育资源丰富。
特色产业:1、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农业产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着力培育和扶持了蔬菜、渔业、水禽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力争五年内,种植无公害蔬菜面积5000亩,其中,规模种植面积达2000亩;渔业力争在五年内,养殖面积达8000亩,其中规模养殖3000亩;在水禽上,以培育大户为重点,五年内,力争巩固和培育大户150户,年出栏水手禽80万只。2、工业以传统手工业竹编为主,年产竹席30余万张,三驱的精美竹席远近闻名,畅销各地。3、特色美食远近闻名,田凉粉、田粑、老鸭汤更是为人津味道。
石篆山石刻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0.21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7公顷。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属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篆山以老君洞为代表作,在2000年12月1日也同时和南山、北山、宝顶山、石门山被联合国通过,列进了《世界文物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