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
【基本概况】《周书》,唐代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与岑文本、崔仁师负责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周书》共五十卷,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而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贞观十年与《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同时进呈皇家。本书记载了北朝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
《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对于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详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在唐初颇有文名,多次参加官书的编写。武德五年(622),任秘书丞,向唐高祖李渊提出:梁陈和北齐还有记载保存,而由于隋末战乱,周隋文献多有遗缺。现在耳目所及,还能得到可以凭信的史料。唐因隋继承北周历数,唐朝祖先建立功业都在周时。因此令狐德棻建议,修梁、陈、齐、周、隋五朝之史。高祖采纳其意见,并给每一史都委派了主持人。时过数年,修史事业未能成就。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修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周史由令狐德棻和秘书郎岑文本负责,德棻又推荐殿中侍御史崔仁师协助。贞观十年成书。北周诏令文书多仿先秦文体,《周书》如实照录。但书中叙事纪言,也往往过于文雅,华而失实,不能恰当反映北周当时风气,因而《周书》在《史通》中多处受到刘知几的批评。
祖父令狐整为北周大将军,父亲令狐熙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唐高祖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迁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崇贤馆学士等职。唐初奏请重修梁、陈、北齐、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纳。龙朔二年(662年),德棻八十高龄,加金紫光禄大夫。卒于家。曾主编《周书》。
德棻做了两件历史意义的事。其一,奏请购募天下书—至唐太宗即位,已“于宏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其二,修史。
岑文本
岑文本(595~645年),字景仁,唐代宰相,南阳棘阳人,祖父名善方,仕萧察,吏部尚书。父名之象,隋末为邯郸令。曾被人诬陷。岑聪慧敏捷,博通经史。
少年时代即聪颖明理,博览经史。隋时,其父岑之象遭诬入狱,冤不能申。当时他14岁,到司隶处申冤,辩对哀畅。司隶命作《莲花赋》,他一挥而就,受到赞赏,父冤遂申。隋末,萧铣在江陵建立割据政权,任他为中书侍郎,专典文书。萧铣于荆州称帝,召岑为中书侍郎。唐李孝恭定荆州时,岑劝铣出降。及入城,诸将欲掳掠。岑劝孝恭说:“隋无道,群雄并起,江南人民受苦不堪,王师到此,萧氏君臣,江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实为去危就安。今若纵兵掳掠,不仅士民失望,且江岭以南无复向化了。”孝恭称善,乃严申军令,禁止杀掠。授岑为荆州别驾。孝恭进击辅公祏,令岑主管军书,复授行台考功郎中。
崔仁师
崔仁师,定州安喜人,武德初应制举,授管州录事参军,以荐拜右武卫录事参军。贞观末累迁中书侍郎,参知机务,以罪配龚州。永徽初授简州刺史,卒,神龙初赠同州刺史。
【全书篇目】本纪
本纪第一 - 文帝上
本纪第二 - 文帝下
本纪第三 - 孝闵帝
本纪第四 - 明帝
本纪第五 - 武帝上
本纪第六 - 武帝下
本纪第七 - 宣帝
本纪第八 - 静帝
列传
列传第一 皇后
列传第二 - 邵惠公颢・杞简公连・莒庄公洛生・虞国公仲
列传第三 - 晋荡公护
列传第四 - 齐炀王宪
列传第五 - 文闵明武宣诸子
列传第六 - 贺拔胜・贺拔允・贺拔岳・侯莫陈悦・念贤
列传第七 - 寇洛・李弼・李辉・李耀・于谨
列传第八 - 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
列传第九 - 梁御・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
列传第十 - 王罴・王庆远・王述・王思政
列传第十一 - 达奚武・侯莫陈顺・豆卢宁・豆卢永恩・宇文贵・杨忠・王雄
列传第十二 - 王盟・王励・王懋・贺兰祥・尉迟纲・叱列伏龟・阎庆
列传第十三 - 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列传第十四 - 周惠达・杨宽・杨钧・柳庆・柳机・柳弘
列传第十五 - 苏绰
列传第十六 - 卢弁
列传第十七 - 李贤
列传第十八 - 长孙俭・长孙绍远・斛斯征
列传第十九 - 赫连达・韩果・蔡祐・常善・辛威・厍狄昌・田弘・梁椿・梁台・宇文测
列传第二十 - 史宁・陆腾・贺若敦・权景宣
列传第二十一 - 王杰・王勇・宇文虬・宇文盛・耿豪・高琳・李和・伊娄穆・杨绍・王雅・达奚寔・刘雄・侯植
列传第二十二 - 窦炽・窦善・于翼
列传第二十三 - 韦孝宽・韦敻・梁士彦
列传第二十四 - 申徽・陆通・柳敏・卢柔・唐瑾
列传第二十五 - 厍狄峙・杨荐・赵刚・王庆・赵昶・王悦・赵文表
列传第二十六 - 赵善・元定・杨摽・裴宽・杨敷
列传第二十七 - 郑孝穆・崔谦・崔猷・裴侠・薛端・薛善
列传第二十八 - 郑伟・杨纂・段永・王士良・崔彦穆・令狐整・司马裔・裴果
列传第二十九 - 寇俊・韩褒・赵肃・徐招・张轨・李彦・郭彦・裴文举
列传第三十 - 苏亮・柳虬・吕思礼・薛憕・薛真・李昶・元伟
列传第三十一 - 韦瑱・梁昕・皇甫璠・辛庆之・王子直・杜杲
列传第三十二 - 尉迟运・王轨・宇文神举・宇文孝伯・颜之仪
列传第三十三 - 王褒・庾信
列传第三十四 - 萧㧑・萧世怡・萧圆肃・萧大圜・宗懔・刘璠・柳霞
列传第三十五 - 李延孙・韦祐・韩雄・陈忻・魏玄
列传第三十六 - 泉企・李迁哲・杨干运・扶猛・阳雄・席固・任果
列传第三十七 儒林 - 卢诞・卢光・沈重・樊深・熊安生・乐逊
列传第三十八 孝义 - 李棠・柳桧・杜叔毗・荆可・秦族・皇甫遐・张元
列传第三十九 艺术 - 冀俊・蒋升・姚僧垣・黎景熙・赵文深・褚该
列传第四十 - 萧察
列传第四十一 异域上 - 高丽・百济・蛮・獠・宕昌・邓至・白兰・氐・稽胡・库莫奚
列传第四十二 异域下 - 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焉耆・龟兹・于阗・嚈哒・粟特・安息・波斯
【周书的特点】一、特殊的体例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西魏史的表述。北齐承东魏,故以东魏为正统;魏收在北齐撰《魏书》自亦以东魏为正统、以西魏为僭伪,因而于东魏所记甚详,于西魏则斥而不书。正因为如此,所以唐代史学家撰写北齐史,只须上承《魏书》就可以了。然而,撰北周史却无法上承《魏书》,这里不仅有个“正统”观念问题,而且在北魏、北周之间也不能空白了西魏一朝史事。为了表明北魏-西魏-北周这样一个“正统”的继承关系,也为了解决西魏史事在表述上的困难,令狐德棻等便在《周书·文帝纪》中以西魏皇帝年号记事,详细记述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共二十二年的政治、军事大事。《周书》中的一些人物传记,也反映了自北魏末年经西魏至北周的若干史事。其次,是关于后梁史事的表述。《周书·萧詧传》及其众多的人物附传,记载了后梁政权的历史。后梁是梁朝宗室萧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封建小朝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三十三年(555—587年),灭于隋。应当注意的是,后梁不像陈朝那样可以上承于梁,而且它又是在西魏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不把它的历史写入《梁书》而载入《周书》,这种在体例上的特殊安排,反映了《周书》作者的匠心。
二、开阔的视野
《周书》虽然只是记述西魏,北周皇朝史事的史书,但它着意于反映当时的历史全貌这一显著特点,表明它的作者具有很开阔的历史视野。这表现在《周书》所记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与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如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一一载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周书》的这一特点,不仅《梁书》、《陈书》、《北齐书》赶不上,就是后来李延寿所撰的《南史》、《北史》与之相比,也还有一些逊色的地方。这显然跟令狐德棻在事实上负责“五代史”的编撰工作有关,使他对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能够有一种全局的观点。
三、简劲的文笔
《周书》文笔简洁爽劲,为后人所赞许。清人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如《王罴传》记王罴守荆州时与将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仓促间乃“袒身露髻徒跣”迎击敌人的气概,以及“老罴当道卧,貆子安得过”的决心,都写得简洁有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又如《韦孝宽传》记韦孝宽守玉壁之战,作者把他的机智、胆识和慷慨激昂的精神都写得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奋。宋人叶适说,这两篇传,“学者能详看,所长气力不少”,这就不仅是从文笔的简洁而且还从历史文学的教育作用来推崇《周书》了。历史文学是指史学家对历史表述的艺术性,这是中国史学上的优良传统之一。《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是众所公认的。《周书》在这方面的成就虽不如它们突出,但也确有值得注意和总结的地方,《王罴传》和《韦孝宽传》只不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罢了。
【周书的来源】一是旧史,包括西魏史官柳虬所写(可能周代史官曾经续写)的官史和隋代牛弘没有完成的周史;二是唐初为了修史而征集的家状之类。牛史是本书的盖本。刘知几曾经说过,周书只凭牛史,“重加润色”,“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文”,可见周书根据的资料是很贫乏的。而且在很有限的资料范围内,考核修订的工作也是很草率的。我们曾将庾信为当时官僚贵族所作的碑志和本书有关列传比对,年月历官常有出入,其中有些可以确定是本传错了的。还有不少记事记年自相矛盾的地方。
【∵历史人物】周书(1719年~?年),字天一,号淡庐,月浦人。16岁考上秀才,才华横溢,但落拓不羁,轻浮名而重气谊,不肯在八股文上下死功夫,因此困于考场,一直没有中举。周书的诗文,曾得到相国尹继善的赏识,但因周书只是个秀才,又不善对权贵奉承,所以尹继善也很难重用他。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松江人凌存淳出任广东肇庆知府,周书被请去在书院教书,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凌存淳也不善逢迎,得罪了广东巡抚,被罗织罪名而定下了一宗大冤案,按律该问斩,周书为之不平,不考虑会招到任何严重后果,为凌存淳奔走辩白,事实真相弄清楚后,凌存淳官复原职,两人友谊更深厚了。
端州出产的砚台闻名全国,周书为赞扬端砚,写下了《采砚歌》,一时争相传诵。周书到过恩平县,做了大量的访问、调查、征集工作,主修了《恩平县志》。《鱼水缘传奇》是他的传世之作,自序中写“节取其事,参以鄙见”,而实际上在情节方面作了较多的改动,结构比较曲折,剧情吸引观众,200多年来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一直流传下来。
周书在外奔波了大半生,中年后,在贫困交迫中回到了故乡,曾作《久客归家》诗:“一肩行李叩柴扉,心事依然面目非,宿犬误疑生客至,村童讶说主人归,忽看女长如娘鬓,不记儿时牵父衣,独有山妻能顾我,乍闻笑语便停机。”对贫困安之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