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科
概述兔科(Leporidae;hares)是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兔形目(Lagomorpha)的1科,通称兔。陆栖,见于荒漠、荒漠化草原、热带疏林、干草原和森林。
种属分布
草兔兔科成员依体型和习性可以分为古兔亚科(Palaeolaginae)和兔亚科(Leporinae)两类,共9属43种,以亚洲东部、南部、非洲和北美洲种类最多,少数种类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其中一些种类分布广泛或者被引入很多地区,而也有不少种分布非常局限。兔属(Lepus)是兔亚科的最大一个属,拥有将近半数的种类,分布广泛,最北的种类如北极兔(Lepus arcticus)等可进入北极圈,但集中在非洲和亚洲。穴兔属(Oryctolagus)仅包括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一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因被驯化成了家兔而引入世界各地。穴兔或家兔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适应力非常强,被引入各地后常能很好的适应,其中穴兔被引入大洋洲后数量剧增,造成当地严重的生态灾难。其它的穴兔以北美洲种类最多,其中美洲的棉尾兔属(Sylvilagus)是兔亚科的第二大属,也是唯一自然分布于南美洲的属。中国仅有9种兔属种类,没有野生穴兔类。其中草兔分布欧、亚、非三洲,中国除华南和青藏高原外,广泛分布;雪兔冬毛变白,分布在中国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北部;高原兔分布在青藏高原;华南兔分布在中国华南及台湾,邻国朝鲜也有分布;东北兔在中国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有分布。
形态特征兔科动物具管状长耳(耳长大于耳宽数倍);簇状短尾,比前肢长得多的强健后腿。兔亚科的兔属体型大,通常耳朵和后腿均长,终生在地面活动,奔跑非常迅速,后鼻孔宽,奔跑时充分供氧;初生幼兔体具毛,睁眼,耳有听觉,出生不久就能奔跑,俗称兔类。兔亚科的其它属和古兔亚科的全部种类均体型略小,耳朵和后腿相对相对较短,穴居,幼兔出生时身体裸露、闭眼、耳无听觉,需在洞中一段时间才能活动,7天后才长毛,睁眼时具听觉,与穴兔属习性相似,统称穴兔。
经济价值野兔是资源相当丰富的狩猎动物。兔毛由角蛋白组成,绒毛和粗毛都有髓质层,绒毛的毛髓呈单列断续状或狭块状,粗毛的毛髓较宽,呈多列块状,含有空气。兔毛纤维细长,颜色洁白,光泽好,柔软蓬松,保暖性强,可以用于纺织。中国兔毛出口数量占国际市场的90%。兔肉可食,中国冻家兔肉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0~70%。兔皮虽薄,但保温性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