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场
“文学场”即“文学生产场”(the Fiield of literary production),是人类学、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2-2002)将结构和历史视野辩证统一起来的一种文学观,是他医治形式主义文学观放逐历史和行动者,以及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学观遗弃文学自主性的一剂良药。
在布迪厄眼中,研究文学意味着建构一系列“纸上的建筑群”。因为,对文学现象的解读必须语境化、历史化,即必须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空间之中:“建构一个象文学场这样的对象,需要并迫使我们与实体论的思维模式决裂(如恩斯特.卡西勒所说)。”
从文学场角度思考文学,意味着从一个空间结构、关系结构中考察文学意义的生产,这是一种原创性的解读路径。文学场是不同资本持有者角斗的空间,一个始终烽烟四起、鏖战频频的场所。文学场由许多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具备不同习性和文学资本的行动者进入文学场,争夺位置的占有权,参与文学游戏的行动者不同于前结构主义的主体,他们不是一个理智主义的、全知全能的主体,而是受到文学场域和社会大场域影响的个体;同时,他们也不是结构主义意义上被动接受客观结构召唤的主体。行动者的文学习性、文学资本,镌刻着出身、家庭教育和成长轨迹的痕迹。当文学场域的现实境遇与行动者的习性相逢,随机与偶然的因素将影响习性,生成有意无意的策略行为。“习性”观要求我们将文学场域的历史和行动者的性情辩证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