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一、地质学家李捷(1894~1977),中国地质学家。号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于河北成安县,1977年1月30日卒于宁夏银川。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矿产调查队队长,河北建设厅厅长,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总工程师,水利部勘测设计管理局地质总工程师,水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等职。早年李捷在华北、鄂北、豫南、陕南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发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层》等文。30年代他先后在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和江西等省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鄂西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划分了鄂西山区的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后,他主要从事水利电力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工作,为国内众多水库、水坝、水电站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1919)、《秦岭中段南部地质》(合著,1930)、《广西罗城黄金寺附近地质》(合著,1936)和《河南陕县三门峡第四纪冰川遗迹》(1959)等。
1.人物小传李捷,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是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他在太行山北段、秦岭中部南段、宁镇山脉、鄂东南、鄂西、广西等地做 过很多开创性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工作。参与了我国最早的3幅《1:100万地质图》的测制。是周口店遗址系统发掘的最早负责人。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也有很大成绩。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对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亦有突出贡献。
李捷的母亲只生了两个儿子,他是老二,出生前父亲就去世。幼年时,母亲将他们弟兄2人都送进私塾。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强,往往过目成诵,《左传》等经典著作几乎倒背如流,老师从后面往前面考他,他都答得头头是道。在破落的地主家境中生活并不宽裕,但母亲见他成绩出众,省吃俭用把他送到成安县县立小学去读书。在学校里,富家子弟中午带饭吃油饼,他只能带窝窝头,但他不因环境艰苦而气馁,反而更刻苦用功。小学毕业后,他到省城保定有名的育英中学就读,19岁时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为了扩大眼界,学习报效祖国的本领,他19岁时,来到北京,考进了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地质研究所)。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老师的教导下,他学业进展很快,成绩很好。他不仅重视课堂学习,还跟随老师、同学们一起到北京的西山、南口、八达岭、万佛堂、周口店、长沟峪、坨里以及河北省的开滦煤矿、山东泰山等地从事野外实地考察,学以致用,收获很大。在入学时,他们全班共30人,毕业时只剩下22人,其中18人合格地拿到了毕业文凭,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在中国地质史上俗称“十八罗汉”,其中便有李捷。
1916年秋,李捷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他在该所工作了12年,历任实习员、调查员、技师、技正。1927年,他作为该所的代表,与瑞典古生物学家B.步林(Bohlin)合作,负责周口店考古遗址的系统发掘工作,任周口店野外工作事务主任。1928年,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抗战前在秦岭、湖北、南岭、广西、宁镇山脉等地从事地质研究工作。1937年底任湖北省矿产调查队队长。抗战期间,长期在鄂西、鄂西北一带从事矿产地质工作。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任河北省建设厅厅长,1947年5月一度去职,1948年2月复任该厅厅长,直至1949年1月北平解放。
1949年8月李捷任北京市企业局工程师。1950年10月,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该委矿产勘探局工程处处长。1951年,他应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之邀,考察该省地质矿产,并于同年受聘为该省人民政府工业顾问。同年,他还应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和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之聘,任大冶钢铁厂资源勘探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地质部成立,他任该部探矿司二级工程师。1954年,任该部地质矿产司工程管理处二级工程师。1957年,他调水利部设计管理局总工程师室任地质总工程师。1958年水利部与电力工业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李捷任该部水电总局副总工程师之职,直至逝世。其间,他在1959年还一度担任过地质部地质图编审委员会委员,出席过全国地质编图工作会议。“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随机关到宁夏“五七干校”。1977年病逝于银川市。 区域地质、矿产地质上的开创性成果。
李捷刚到地质调查所时,所长丁文江交给他们这批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调查北京西山地质,测绘1:5万地质图。李捷与卢祖荫担当清水尖、髫髻山、王平村等处的调查与测绘、填图工作。他们不畏山高路险,努力完成了任务。他们13个人分区填绘的北京西山地质图被缩制成1:10万,于1919年出版,这是中国学者自测的第一幅详细区域地质图件。他们的野外工作所取得的宝贵地质资料交由叶良辅汇总执笔,写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1920年以《地质专报》甲种第一号的形式出版。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区域地质专著。
1919年4月初,李捷奉派首次调查了冀西太行山北段的地质和矿产,途经涞水、易县、蔚县、涞源、阜平、曲阳、唐县、完县、满城诸县,工作范围南北长300余里,东西宽160余里,历时2月余,考察了本区地形、地层、构造、矿产,测绘了1:50万的《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图》,重点检查了涞源、易县的石棉矿、曲阳县灵山镇煤田、阜平县炭灰铺煤田。最后,发表了长篇地质报告《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这是该区域由我国学者完成的最早的地质调查报告。
1920年3月8日至6月28日,李捷调查了河北井陉县地质矿产,在这大约110天中,他完成了500平方公里面积的1:10万地形地质图、160平方公里面积的1:5万地形地质图和煤矿区图之测绘任务,最后,还发表了《调查直隶井陉县地质矿产报告》一文。
从20年代初起,李捷就参加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测绘与编制《1:100万中国地质图》的工作。他与谭锡畴、王竹泉、E.T.新常富(Nystrm)、J.G.安特生(Andersson)一起负责《北京济南幅》,1924年出版。他与王竹泉、F.A.赫拉德(Herald)、丁文江、新常富、F.G.克拉普(Clapp)、M.L.富勒(Fuller)、E.L.埃斯塔布鲁克(Estabrook)、B.维理士(Willis)一起负责《太原榆林幅》,1926年出版。他与谭锡畴、刘季辰、赵汝钧、新常富一起负责《南京开封幅》,1928年出版。这是中国最早编制的大区域小比例尺地质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早期限于力量和条件,只完成了这3幅。李捷自始至终参加这3幅图的编制任务。 1923年至1925年,李捷与叶良辅一道调查了安徽全省地质。这项工作历时2年多,断断续续分3期进行。第1期自1923年9月30日至年底,主要工作范围在皖南秋浦、祁门、黟县、太平、歙县、绩溪、宁国等县,其中包括考察黄山。第2期自1924年4月13日至6月底,主要工作范围是皖南铜陵、南陵、泾县、宣城等县。第3期自1925年4月26日至11月底,工作范围跨了长江两岸,包括江南的繁昌、芜湖、广德、当涂、贵池等县及江北的含山、巢县、无为等县。作为他们考察的正式成果之一,是发表的《安徽泾县宣城煤田地质》一文。
1928年春,李捷刚到上海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不久,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石瑛就来商请该所派人调查鄂东南矿产事宜。于是,李捷与叶良辅、赵国宾、俞建章、舒文博等组成鄂东矿产调查队,于4月6日出发,6月23日返沪,将近百日的工作,有很大收获。李捷发表了《湖北蒲圻、嘉鱼、咸宁、崇阳、武昌等县地质》一文,李捷又与舒文博、俞建章联名发表了《湖北蒲圻、嘉鱼、咸宁、崇阳、武昌等县煤田地质》一文。在后一文中,他们指出当地煤层主要有石炭二叠纪、二叠纪、侏罗纪3个时代,以后2个时代为最好,这对当地煤炭开采很有指导意义。
1928年下半年,李捷与朱森一起调查了秦岭中段地质。次年,李捷发表了《秦岭山脉中段地质调查略记》一文,李捷又与朱森联名发表了《秦岭中段南部地质》一文。他们的工作成果与以后赵亚曾、黄汲清在秦岭中西部的工作成果是遥相呼应的。
30年代初,李捷成为以李四光为首的宁镇山脉地质这一大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他与李毓尧、朱森于1935年联名发表了长篇专著《宁镇山脉地质》,其中提出了“茅山运动”、“南象运动”、“金子运动”等地壳运动名称,也为李四光的“宁镇山字型构造”提供了佐证。同年,他们3人又联名出版了《1:5万宁镇山脉地质图》(英文版)。 这一时期,李捷又考察了广西地质,于1934年与朱森联名发表了《广西马平附近地质》一文;1936年,他与张文佑联名发表了《广西南部之茅口石灰岩》一文。1936年1月6日,丁文江在湖南长沙逝世。《地质论评》第1卷第3期作为《丁文江先生纪念号》出版,李捷在该期发表了《广西罗城黄金寺门附近地质》一文,以表示对自己业师的深切怀念。
1936年,李捷与张文佑考察了安徽盱眙县女山的火山地质。该山呈锥形,中央保存了很好的漏斗状火山口。他们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该火山之喷发岩与江苏南京、六合一带的火山岩基本可以对比,可推测其喷发时代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1937年,李捷与张文佑联名发表了《安徽盱眙县女山火山口》一文。1937年发表的另一重要成果是李四光、朱森、孟宪民、李捷、张更合编的英文版《南岭中西部地质图集》,包括19幅彩色地质图,是该所多年研究南岭地质的成果之结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位于南京鸡鸣寺的中央研究院准备向大后方撤退。李捷与地质研究所全体人员一起收拾图书、仪器、标本等,从容地疏散。李四光率大部分人员迁到广西桂林良丰镇。李捷是最后一批离所的,他们一行先去了江西庐山该所的基地。后来,他参加了该所的湖北矿产调查队,同年12月,他接替李毓尧任该队队长。大约2年中,他走遍了鄂西的恩施、宣恩、建始、长阳、巴东、秭归、兴山、房县、谷城、郧县、郧西等县,调查了区域地质及铁、铜、铅、砂金等金属矿及煤、石膏、陶土、盐、黄铁矿等非金属矿。1940年,他们把调查成果汇总,编成《湖北矿产调查》一书,由湖北省建设厅铅印出版。李捷为此书写了前言,其中还就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公营、民营办法等问题陈述了意见。 李捷在地质调查所的12年,和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17年,是他集中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研究工作的时期,成就也最突出。以后,他虽工作性质有较大变化,但仍未放弃任何机会从事这方面工作。 最早负责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系统发掘工作 。
北京西南50多公里有个小镇叫周口店,当地老乡自古以来就在周口店镇西一座小小的石灰岩山上挖“龙骨”,卖到中药铺里作药材。1920年前后,在北洋政府农商部担任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中药店里发现,所谓“龙骨”,其实是脊椎动物(主要是哺乳动物)的化石。安特生在当地人指引下找到了被称为“龙骨山”的小山。后来,安特生聘请了奥地利古生物学家O.师丹斯基(Zdansky)来中国发掘化石。师丹斯基到周口店零星采集、小规模发掘也有不少收获。他把发掘到的大批材料带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去研究。到1926年,他发现在周口店龙骨山上发掘到的化石中,有两颗牙齿很像人牙。
师丹斯基的简单报导引起了广泛重视。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与前任所长丁文江后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与该基金会所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从事大规模系统的发掘工作。当时双方达成协议,采得的化石不带出中国,留在中国境内供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共同研究,研究成果在中国的地质古生物期刊上发表。中国方面的现场总指挥,就是工作10多年,野外经验极丰富的年轻地质学家——李捷。经过他们辛勤工作,半年之后,发现一颗人牙化石,经协和医学院的人类学家D.步达生(Black)研究定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gensis),俗称“北京人”(Peking Man),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北京猿人”。李捷当年在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了《周口店化石层》一文,次年又在中文版《科学》月刊上发表了《周口店采集研究之经过》一文,对此作了全面详细介绍。正是他,为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的系统发掘和“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立下了头功,也为两年后“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划时代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捷是第一个参加周口店发掘工作的中国地质学家。我们不难看出,从安特生、师丹斯基的零星采集、小规模发掘到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这当中,李捷、步林开始的大规模系统的发掘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学说的研究成果。
20年代,李四光在华北,30年代在江西庐山、安徽黄山等地做研究工作,于1933年11月在北平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0次年会上,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理事长演说。在1937年,正式写成专著《冰期之庐山》,创立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学说。
李捷是李四光这一学说的积极支持者。抗战期间,他在鄂西调查矿产过程中,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他与吴燕生在巴东县的火烽、店子坪发现U形谷,又在皮家沟—栗子坪—土桥镇一线又发现U形谷、终碛、冰碛平原的成套冰川地貌。另外,他们在建始县的茅田也发现冰川遗迹。后来,他与吴燕生联名发表了《湖北西部第四纪冰川简报》一文(1940年)。事后,李四光和孙殿卿还根据他们文章的线索去巴东、建始考察过第四纪冰川遗迹。
1954年,李捷在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工程管理处工作时,在北京西郊模式口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发现了第四纪早期冰川擦痕,这在长江以北基岩面上尚属首次。后来,孙殿卿曾陪同李四光前往鉴定。这在第四纪地质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此,地矿部地质力学研究所主持修建了模式口“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1958年11月,李捷由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夏其发、孙翠玉陪同考察了三门系地层。他发现在原称的“三门系”第四、五两层之间有泥砾层,其特点是泥砾不显层次,砾石分选不好,砾石多带擦痕,砾石成份复杂,来源极远,泥砾下之砂质粘土层中有揉皱与错动现象,影响深度1米多,揉皱错动处还可见到磨光面。他得出结论认为第五层不属于三门系,此泥砾层是冰碛物。事后他发表了《河南陕县三门峡第四纪冰川遗迹》及《三门峡地区三门系地层及冰碛物研究的意见》二文,出版在《三门峡第四纪地质会议论文集》上(1959年)。在后一文中,他着重讨论了三门系的上限与下限问题,以及“三门系”第五层的层位问题,特别强调指出研究中国第四纪地质必须正视第四纪冰碛层层位问题。
1962年12月18—25日,李捷在北京出席中国地质学会第3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2届学术年会,他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专业组作了题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学术报告,进一步总结了当时的研究成果,支持李四光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学说。
2.大事年表1894年4月29日生于河北省成安县西野庄。
1913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市育英中学,考入北京农商部地质研究班(后为农商部地质研究所)。
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入该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1927年任北京周口店遗址发掘队中方负责人。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37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湖北矿产调查队队长。
1945年任河北省政府建设厅厅长。
1949年任北京市企业局工程师。
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该委员会矿产勘探局工程处处长。
1951年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业顾问,兼任大冶钢铁厂资源勘探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任地质部探矿司二级工程师。
1954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工程管理处工程师。
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水利部支部委员。
1957年任水利部设计管理局总工程师室地质总工程师,兼任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评论员。
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水电总局副总工程师。
1959年任地质部地质图编审委员会委员。
1977年1月3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病逝。
3.主要论著1叶良辅,刘季辰,陈树屏,王竹泉,朱庭祜,谭锡畴,谢家荣,马秉铎,李捷,卢祖荫,徐渊摩,仝步瀛,赵汝钧.北京西山地质图(1:100000).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出版,1919.
2李捷.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地质汇报,1922(4):81—90;英文摘要137—140.
3李捷.调查直隶井陉县地质矿产报告.地质汇报,1924(6):83—97.
4叶良辅,李捷.安徽泾县宣城煤田地质.地质汇报,1924(6):25—50;英文摘要13—20,附1:20万地质图1幅.
5谭锡畴,李捷,王竹泉,ET新常富(Nystrom),JG安特生(Andersson).1:100万中国地质图——北京济南幅.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出版,1924.
6李捷.调查安徽全省地质——江北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简报,1926(1).
7王竹泉,ClappFG,FullerML,李捷,维理士,丁文江,新常富.1:100万中国地质图——太原榆林幅.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6.
8Li C,The Choukoutien fossil deposit.Bul1.Geol.Soc.China,1927,6:337.
9李捷.湖北蒲圻、嘉鱼、咸宁、崇阳、武昌等县地质.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28(3):共45页附英文摘要.
10李捷,舒文博,俞建章.湖北蒲圻、嘉鱼、咸宁、崇阳、武昌等县煤田地质.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28(4):共47,1:10万地质图2幅.
11谭锡畴,刘季辰,赵汝钧,李捷,新常富.1:100万中国地质图——南京开封幅.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8.
12李捷.周口店采集研究之经过.科学,1928,13(1):7—17.
13李捷.秦岭山脉中段地质调查略记.中央研究院17年度总报告,1929.
14李捷,朱森.秦岭中段南部地质.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30(9):共103,附秦岭中段南部地质图(1:50万).
15李捷.镇江孟河间地质概况.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总报告,1931:140—142.
16李捷,朱森.Notesonthe Geologynear Maping,Kwangsi.Bull.Geol.Soc.China,1934,13:215—232.
17李毓尧,李捷,朱森.宁镇山脉地质.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1935(11):共387.
18CLi,Y Y Leeand S Chu.GeologicalMap of the Nanking Hills(1:50000).Inst.Geo1.Acad.Sinica,1935.
19C Li and W Y Chang.Noteson the MaokoulimestoneinsouthernKwangsi,Bull.Geol.Soc.China,1936,15(3):271—277.
20李捷.广西罗城黄金寺门附近地质.地质论评,1936(3):311—321.
21李捷,张文佑.浙江西部煤田地质.浙江省建设厅报告,1937.
22李捷,张文佑.安徽盱眙县女山火山口.地质论评,1937,2(2):141—145.
23J SLee,S Chu,H M Meng.C Li and K Chang.A G eo1ogical Atlas of the Mid-Western Nanling,19 Coloured Geological Maps.Inst.Geol.Acad.Sinica,1937.
24李捷,吴燕生.湖北巴东矿产地质调查简报.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简报.1940.
25C Liand Y S Wu,APreliminary Reporton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inthe Western Hupeh.Bull.Geol.Soc.China,1940,20.
26李捷,谭彭.鄂西水成赤铁矿之地质时代摘要.地质论评,1951,16(1):70.
27李捷.贺兰山北段地质构造.地质知识,1955(2):34—36.
28李捷.河南陕县三门峡第四纪冰川遗迹.三门峡第四纪地质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95—98.
29李捷.三门峡地区三门系地层及冰碛物研究的意见.三门峡第四纪地质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114—115
30李捷.跃进中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9(9):14—17.
二、沈阳音乐学院教授1948年1月,生于辽宁省营口市,李捷博士1975年进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1984年毕业于管弦系后留校任教。1987年李

捷博士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天主教大学Benjamin T. Rome音乐学院 ,并以全A的优秀成绩毕业。在美期间,李捷博士的演出遍及了美国众多的城市。李捷博士曾执教于华盛顿青年交响乐团,并经常在乐团的协奏下活跃于美东地区的音乐舞台。由李捷博士和其他两位华府地区音乐家组成L’Enfante Trio成为该地区极受欢迎的室内乐演奏组,并参加了诸多音乐节的演出。李捷博士作为乐队声部首席,曾在诸多乐队中供职。其中包括Summer Opera Orchestra, Prince William乐团,Fairfax交响乐团等。也曾作为学院的比赛获奖者与交响乐团合作在华盛顿演出协奏曲。曾与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Ranee Fleming, Jamie Lerado, 林肯室内乐演奏家小组等艺术家同台演出,多次与美国及中国的交响乐团合作进行独奏和室内乐演出,并在多个交响乐团担任首席。2003年初回国后,李捷博士积极地投身于学院的教学和演出活动当中,2005年至今在学院的系列音乐会中,李捷博士先后与青年乐团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和勃拉姆斯的“双重协奏曲”等大提琴文献中的经典曲目。与此同时,李捷博士还为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新设“解析贝多芬交响乐”等西方音乐理论课。从2004年5月李捷博士与同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的美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Rosemary Platt博士组成的Duo,频繁地活跃在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等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也来往于国内从南到北各地的室内乐的舞台上。2006年在深圳国际音乐节上举办室内乐音乐会,对室内乐的普及和提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近年来,李捷博士作为独奏家更活跃在国内各地的音乐舞台上,频繁地出现在国内的音乐活动中。李捷博士在北京、上海和内蒙的音乐舞台上多次演出,2007年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乐队演奏学院以特聘专家和乐队首席大提琴的身份参加交响乐的教学和演出。同年在上海以特邀首席大提琴的身份与内蒙古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大型交响组曲“成吉思汗”。2008年7月在内蒙艺术节上与国内著名的指挥家姜金一先生和内蒙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同期开办大师班的讲学受到热烈欢迎。从2004年至今,受聘于辽宁交响乐团,任大提琴首席。作为独奏家,于2008年5月在国家大剧院同辽宁乐团演出“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这是辽宁交响乐团首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李捷博士曾多次以独奏家和大提琴首席的身份,在辽宁乐团与中国及海外的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同时由李捷博士作为艺术指导并参与的辽宁省著名音乐家组成的室内乐小组,积极参加在近两年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活动。另外,李捷博士曾多次在国内电视台制作的音乐赏析节目里录制并主讲十几集音乐欣赏节目 “音乐背景” 并在全国播放。
三、青年古筝演奏家师从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孙文妍教授。199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工作,同时攻读硕士学位。现任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上海古筝学会理事、东方古筝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员、上海百合爱乐古筝艺术团团长。
曾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
1996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李捷古筝专场音乐会”。
2000年应邀赴世界著名的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
2001年创建了百合爱乐古筝艺术团。
创作的作品有《湘风》、《惜岳》等;论文有《青年古筝人素质展望》。
已出版了专辑《香梅——吴越筝曲》等十多片古筝独奏及重奏的CD合辑,并录制了古筝教学VCD,广传海内外。
四、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出生年月:1972年9月
毕业院校及专业(最后学位):中国科学院 海洋生物学专业 博士
职称:副教授
学术兼职:国际生态伦理学联盟青岛负责人
学习及工作经历:1991.9-1995.6 兰州大学生物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5.9-1998.6 兰州大学生物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2.9-2006.3 中国科学研海洋研究所学习,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环境生态学
在研及已经完成的重要课题情况:
参与完成项目: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东、黄海浮游动物关键种种群动力学和种群生产力研究G19990437-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39400019);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一项(96-020-01-02-0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新领域前沿课题一项(硅藻次级产物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生物强化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山东省教委教改项目(《环境工程》试点专业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胶州湾海域硅藻优势种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桡足类种群动态的影响
建设部开发研究项目:便携式全自动BOD生物传感分析仪的研制 05-K2-6
中国水产科学院开放课题:中华哲水蚤实验室种群的研究k-03-05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 Li J, Sun S, Li C, et al. Effects of single and mixed diatom diets on the reproduction of copepod Calanus sinicus. Acta Hydrochimica et Hydrobiologica 2006 34 (1): 117-125
2. 不同条件下黄腐酸对春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2002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52-56
3. 不同条件下覆膜对春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2004 2:23-26
4. 李捷, 李超伦. 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 生态学报, 2004.24 (11): 2664-2670
5. 李捷, 宋志文, 孙新成等. 2005. 新型BOD微生物传感流动注射检测仪的研制.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6 (3): 91-94
6. 黄腐酸对作物根冠通讯影响的研究2005 3:64-67
7. 李捷, 李超伦, 张展等. 2005. 硅藻-桡足类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24(9): 1085-1090
8. 不同饵料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存活、发育的影响研究 海洋科学 2006 30(12):13-20
9. 李捷,蒲新明,张展等,2007. 两种藻类饲喂中华哲水蚤的繁殖差异. 海洋水产研究 28 (1): 38-45
教研、科研获奖情况:
1旱地集水底墒灌溉和地膜覆盖的继承模式和技术原理 省级二等奖
2 青岛理工大学教学比赛 校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