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弹鼠

【分布】米氏弹鼠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
【特点】体长0.091~0.17 m,尾长0.13~0.23 m,体重在20~50 g。米氏弹鼠长着一对大耳朵,前肢小而短,但后腿细长而有力,还是因为它们的行动以跳跃为主。由于米氏弹鼠的体貌和动作特征类似于袋鼠,所以早期的欧洲移民把这种小啮齿动物叫做“袋鼠老鼠”。
【形态】米氏弹鼠的背部呈灰褐色。在澳大利亚全部9个种类的弹鼠中,其他种类的腹部呈白色,惟独米氏弹鼠的腹部呈浅沙黄色。米氏弹鼠的体毛紧密而柔软,尾尖部分的毛相对来说较长,看上去象一把刷子。
【生活习性】成年雄性米氏弹鼠的颈部或胸部长有腺体,分泌腺液以用来标识自己占领的活动区域。成年雌性米氏弹鼠仅仅在怀孕和哺乳期间才用乳腺标识自己的地盘,这个地盘就理所当然的规定了新生儿的活动范围。
米氏弹鼠穴居在沙丘和灌木地带。它们挖的洞一般进深不会超过1.5米,出口处呈大约40度的倾角。白天,为了躲避当地气候的极度炎热和干燥,它们总是在洞中;到了晚上,它们才从洞中爬出来,动作滑稽地四处奔走着寻找食物和补充水分。日常食谱由浆果,叶子,种子和其他可食用的植物构成。
【繁衍】和其他鼠类一样,米氏弹鼠一年四季都能生育,但生育高峰期是冬季雨量充沛的时候,产后11天即可进入下一个生殖周期。米氏弹鼠的孕期约32天左右,一窝产仔2~4只。幼仔出生时重约2-4克,大约18天以后它们才能睁开眼睛,1个月后断奶。3个月大就能达到性成熟。米氏弹鼠在1901年以前就灭绝了,导致米氏弹鼠灭绝的原因究竟自然灾害,还是由于人类破坏了它们的生态环境,如今已不得而知,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