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煊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夏煊泽

个人档案姓名:夏煊泽(Xia Xuanze)

性别:男

生日:1979.1.5

籍贯:浙江瑞安

身高:1.74米

体重:70公斤

项目:羽毛球

运动生涯夏煊泽1989年11月入选浙江队,1996年2月入选国家队。技术特点是:右手握拍进攻型。

在2000年3月举行的全英公开赛和瑞士公开赛上,夏煊泽两夺男单桂冠,成为当时中国羽毛球队最引人注目的新星,并顺利代表中国参加了悉尼奥运会,并夺得铜牌。

夏煊泽在奥运会成绩一度低迷,但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强力反弹,连夺国际羽联大奖赛总决赛和超级联赛男单冠军,世界排名稳居前三,已经成为孙俊、董炯之后中国男子单打的领军人物。

夏煊泽的缺点是比赛经验、自信心及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但他的优点也很突出,能拼能磨,意志坚强,主教练汤仙虎称赞他“打球能豁得出去,靠着这股子不服输的拼劲与韧劲,终能成大器。”

1996年世界青年锦标赛,男单第三名

1997年亚洲青年锦标赛,男单、男双第三名,男团冠军主力成员

1999年荷兰、德国公开赛男单冠军,中国公开赛男单第三名

2000年全英、瑞士公开赛男单冠军,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亚军,奥运会男单铜牌

2001年大奖赛总决赛男单冠军,国际羽联超级联赛男单冠军,中国公开赛、亚锦赛男单冠军,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四强,世锦赛、全英赛男单八强

2002年日本公开赛男单亚军,中国公开赛男单八强,亚锦赛男单四强,新加坡公开赛男单四强,马来西亚、韩国公开赛男单八强,亚运会男单八强

主要成绩1996年 世界青年锦标赛男单第三

1997年 亚洲青年锦标赛男团冠军、男单第三、男双第三

1999年 荷兰、德国公开赛男单冠军

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单第三

2001年 大奖赛总决赛、国际羽联超级联赛、中国公开赛、亚锦赛男单冠军

2002年日本公开赛男单亚军

2003年日本公开赛男单冠军,全英公开赛男单八强

2003年10月香港公开赛四强

2003年11月中国公开赛八强

2003年 世锦赛男单冠军

2004年日本公开赛十六强

2004年韩国公开赛冠军

2004年汤姆斯杯冠军成员

宣布退役2007年02月11日,对中国羽毛球队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过去一年中获得世界冠军的队员在这一天把他们的照片贴到冠军榜上。2006年,中国队又新增7名世界冠军:陈金、郭振东、卢兰、蒋燕皎、于洋、杜婧和王仪涵。在汤尤杯赛和世界杯赛上,他们相继成为世界冠军。

新增7位世界冠军,让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距离培养100个世界冠军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自1993年至今,中国队已经培养出55个世界冠军,李永波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半。新增世界冠军的喜悦却又伴着一丝遗憾和惆怅——两位男单老将陈宏和夏煊泽正式退役。

这两位世界冠军获得突出贡献奖奖杯。

出任教头夏煊泽退役后,担任了国家少年队女队的教练。

国少队的基地在苏州郊区,夏煊泽闲时没有太多的消遣,最多就是上网,不过,苏州与杭州毕竟相隔不远。当上教练才两周,便夏煊泽体会到个中的艰苦。不过,他对麾下的20个小队员十分满意,虽然队员都是女孩子,但是她们的麻烦事不太多,挺听话的。

执教生活从2006年年底的挂拍到2007年年初的执教,看似是有些匆忙的走马上任,其实夏煊泽早已做足了准备。他先是在临行前向汤导(汤仙虎)、翁导(翁建德)、杨导(杨代明)挨个取经,从中了解到教导女孩子应该循循善诱,应该细致深入,更应该因材施教。接着他又在训练中观摩这些老教练的执教方法和手段,什么时候该严厉,什么时候该松弛,什么时候该点到为止,什么时候该手把手地教。最后,他还向乒羽中心羽毛球一部副部长陈跃老师认真了解了少年队的具体情况。在出发之前,夏煊泽已经对自己即将接管的这20名女队员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来到苏州的少年队训练基地之后,夏煊泽的工作才算正式开始。抵达当日,匆匆放下行李,还来不及置办必备的生活用品,夏煊泽就迫不及待地在工作人员的陪同和介绍下,考察起训练场地、队员宿舍、餐厅饮食等硬件条件,之所以要先熟悉这里的大环境而非队员的具体情况,夏煊泽解释道:“我觉得我必须先要了解环境,才能了解他们在这里的生活状态,进而更好地掌握他们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夏煊泽来时恰逢国少队正在进行选拔赛,这无疑给他提供了一次绝佳的了解队员的机会。在选拔赛的现场,夏煊泽第一次以“夏指导”的身份出现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岗位上,他一边认真听着其他教练员的介绍和分析,一边仔细地观察着场上小队员的一举一动,“这个队员今年多大?过来多长时间了?”“那个是不是队里条件比较好的?” 夏煊泽不时询问着身边的教练和陈跃老师,并把听到的、看到的一一记录在本子上。此时,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第一批队员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线上,已经看出哪几个是重点的苗子,哪几个还需要大幅度的提高,夏煊泽心中有底了。

执教第一堂课,夏煊泽出奇的平静

本以为在自己执教的第一堂训练课上,会有些许的紧张,就算不至于声音发抖,也应该手心出汗,毕竟这可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啊。但是,当夏煊泽第一次布置训练计划时,内心却出奇的平静,声音平稳而洪亮,手心不仅没有出汗,反而冷得蜷缩成一团。夏煊泽开玩笑地说:“我这个表现好像有点对不起我的处子秀哦。”

当这些小队员第一次看到真人版的夏煊泽时,竟然也没有太强的生疏感,她们对于夏煊泽的第一印象只是料想之外的亲切与随和。她们略带腼腆地叫着“夏导”,夏煊泽总会微笑地点点头,问她们都叫什么名字?家是哪里的?简单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当然,在场上,这些小队员一点都不腼腆,只要她们发现夏导朝着她们这个方位走来,便会立刻加快跑动速度,注意回球质量,希望引起夏导的关注,更希望留给夏导一个良好的印象。

其实,早在夏煊泽来苏州之前,国少队的女孩子们就已经得知自己心中的偶像即将成为自己的教练。当夏欢欢谈到她们的夏导时,声音不觉提高了一个八度:“我们都是看着他打球长大的,虽然我不是特别特别崇拜他,但是我们队有好几个队员得知夏导要过来执教后,真的是快激动得睡不着啦。”

带队数日,夏指导喜欢少说多干

在带队训练的时候,夏煊泽总是拿着本子和笔,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随手记下来,虽然想了很多、记了很多,但是夏煊泽说得并不多。他会手把手地教队员做动作,会为了一个网前搓小球动作亲身示范若干遍,但他就是不多言语,因为他想把更大的思考空间留给这些队员,他说:“只有她们自己真正领会、理解了,那些技术才是她们的。”

虽然自己也会亲身示范,但每当看到队员在场上挥汗如雨,刚刚退役的夏煊泽还是会心痒痒、手更痒痒,他也想像小队员们一样挥拍,但是他的角色不允许他这么做。一堂训练课要盯20个人的训练,训练之后还有大量的业务准备,夏煊泽已经没有时间重温自己的运动员生涯了。

虽然身份变了,但是夏煊泽的作息时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期间的内容从“动手”变成了“动脑”。看似辛苦而单调的生活,却使他找到了人生另一个启航点。

畅谈奥运2008年对夏煊泽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3月27日,夏煊泽喜得爱子,取名夏家熠;接着,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2008年奥运会备战中。昨日中午,回瑞探亲的羽毛球世界冠军夏煊泽(现为国羽女队一线助理教练)接受独家采访,围绕2008北京奥运会,夏煊泽谨慎地谈了时下国人最为关注的国羽参赛名单和奥运夺金等问题。

国羽奥运名单何时定?

按照世界羽联的规定,每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项目上最多有3个(对)球员可以参加北京奥运会,而这3个(对)选手的奥运积分必须排在前4位。我国羽坛高手云集,谁能拿到奥运会入场券是大家一直关注的。在采访中,夏煊泽表示,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奥运会国羽参赛名单只有在奥运会开始前一个月即7月份才能正式确定。就目前形势看,男单林丹、鲍春来;女单谢杏芳、张宁、卢兰、朱琳;男双蔡赟/付海峰、郭振东/谢中博;混双郑波/高崚、谢中博/张亚雯、何汉斌/于洋都有望参加北京奥运会。

据介绍,目前中国女单已经确保有3个参赛名额,谢杏芳排名第一,依次是张宁、卢兰。而世锦赛冠军朱琳在印度赛杀进4强,奥运积分已经杀进前4名,排名超过了中国香港名将王晨,也有望入选奥运军团。夏煊泽说,虽然4人都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但最终只能去3人,而最后确定参赛人员不仅根据奥运积分,还要看运动员的状态。作为国羽女队一线助理教练,夏煊泽除指导国羽女队外,还特别关注男队。林丹非常有个性,成绩也突出。陈金仍然处在能否参加奥运会的边缘,亚洲锦标赛是他最后的抢分机会。

国羽奥运金牌拿几枚?

北京奥运会,国羽要拿几枚金牌?这个全国人民关注的问题是国羽队目前不敢提起的话题。3月22日,中国羽毛球队一行数人抵达泉州,在国羽晋江基地开始为期45天的封闭集训。为了不过多增加队员的压力,训练时,教练员与球员之间对拿金牌,拿几块金牌都闭口不谈。国羽女单队员8名,包括谢杏芳、张宁、卢兰、朱琳等。国羽女队有包括夏煊泽在内的3名教练以及一个专家组。每周或每月,夏煊泽都要参与制定安排每位队员的训练计划,详细记录队员的比赛情况,白天陪练,晚上与其他教练商谈训练内容。在夏煊泽的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羽毛球和他的队员。“打不好球时易躁易怒,这是女队员常见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开导。”夏煊泽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指导球员练球,帮助队员调整心态,确保训练进度和质量。由于年纪相仿,夏煊泽和队员们沟通起来比较方便,私底下队员亲切地叫他“嘴哥”,但一旦上了训练场,他便立即恢复了“夏导”的身份和威严。“奥运会羽毛球项目共设5枚金牌,拿4枚,大家认为还可以;拿3枚,认为一般;要是只拿2枚……”夏煊泽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教练和队员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每位队员都为冲击金牌时刻准备着。

成为火炬手感言夏煊泽: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中国女队肩负夺金重任,奥运越近,压力越大。我有幸成为奥运火炬手,感谢温州培养了我,我期待5月17日回到温州,传递好圣火,在家乡父老面前展示体育人的风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