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港殉职纪念碑
基隆港为台湾第二大港口,也是台湾北部最重要的海运枢纽;运输方面以货柜为主,散货为辅,并有数条国际性邮轮航线固定靠港;基隆港在17世纪即有外人足迹,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时就曾对基隆港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部分建设;到了清领时期后期,西方列强的东来,逐渐开启了基隆港的发展,并在在光绪12年(1886年),基隆港正式开放为商港;从1899年到1935年间共四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兴建了大型造船厂及军港、渔港区,从码头仓库到港区铁路等设施皆相当完备,这四期的筑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后基隆港的发展基础,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稳坐台湾第一大港宝座。到了1984年时更成为世界第七大货柜港,1980年代之后,为了提升竞争力,基隆港开始转型为结合观光、亲水性之港口,在2003年时也设立了自由贸易港区。
日据时代修筑基隆港时,由于工程十分艰难辛苦,因此造成有许多工人殉职,于是兴建一座筑港殉职纪念碑,其中以1924至1928年兴建西十六号码头时殉难的职工为主;筑港殉职纪念碑位于目前三、四号码头附近山坡上,筑港殉职纪念碑述说着先民创建港区的辛血汗历史,而现在似乎仍环拥守护着港湾,而筑港殉职纪念碑的所在地也是眺望基隆港的最佳景点。
筑港殉职纪念碑的空间格局包括参道、纪念广场与纪念碑体等三部分:参道空间位纪念碑中轴线上,以上升的阶梯为主,是参拜者心情沉淀、转化的最佳过程;纪念广场位上、下层参道之间,为整体空间中最宽敞的地方,也是眺望基隆港的良好景点;纪念碑则位于整体纪念空间的最上层,也是整个参拜仪式的最终点。此外,筑港殉职纪念碑分为基盘、基座、碑座、碑身与碑首五部份,造型与西方建筑流派——“折衷主义” ,撷取古典建筑几何元素混成表现的做法接近,采用的元素包括四个角边的圆柱体、椭圆体以及拱券石砌、乱石砌等,十分具有异国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