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川
在宁夏当地人编写的《走进隆德》一书中,这样记述:“好水川,位于隆德县北,与县城隔山相距8华里。川垴源于六盘山主峰西麓山根下,川水自东而西,经隆德县的好水、杨河两乡,由西吉县境内的兴隆乡入葫芦河川,全长约60余里。源头好水镇附近的红土路村有一泉眼,水涌甘冽,经久不涸,俗称好水泉,川亦因泉而得名。” 张培礼在《范仲淹知延州》一文中这样说:“(宋)军至好水川(今名甜水河,在宁夏隆德县东)。”这是一个国内对“好水川”之战地理定义的普遍说法。
兴隆镇罗家庄的老人马占山说,西吉县的好水川,这个地名存在不知多少年了,因为那里的水好,老人们一直流传着这个叫法。下午的春季阳光里,王文玉站在牛首山的山顶,指着西边不远的羊牧隆城对我说,从史料所说的位置来判断,这里就是羊牧隆城东、葫芦河畔的好水川谷地,东边就是宋朝军队沿路而来的张易,宋军是从那里来的。数十万人死亡在这里,应该留下怎样的印迹?王文玉带我们到山脚下,那里有两里路长,高逾一丈多的土层截面上,尽是累累白骨,其中一处有西夏的铁箭刚好射穿一个人的锁骨处,死者看来是正准备往山上冲,王文玉说:“这里宋朝时就叫好水川,是真正的峡谷所在,而隆德的‘好水’的叫法是解放后才叫的,是个乡镇的名称。那场战争持续到最后,李元昊亲自挥动战旗,可能让宋军后来发现了,宋军便开始攻占山头,便有这些累累白骨倒在这里。其实,这并不是主要的死人的地方,山下面的河谷地带才是阵亡者集中的地方。据村里流传下来的说法,后来,那里修建公路,平田整地,挖出的白骨比这里的多多了。”他随后又带我们到山上的藏兵洞、几处战马或人的白骨集中地,发现不少箭头等古代军事用品和西夏陶罐等生活用品,能看出这里是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场所和屯兵所在。
在这里,宋夏双方对峙的阵营中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两个人,站在西夏前列执掌帅印的是一代帝王、西夏帝国的奠基者李元昊;宋朝方面,军事将领中有一代文杰范仲淹。公元1041年2月。那个早寒的春天,当驻守在这里宋朝军人还沉浸在春节带来的诸多快乐中时,在远离故乡的惆怅和节日落临的快乐这两种复杂情感交织中,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末时光,他们没想到,李元昊亲率10万西夏大军,经过充分准备,发挥远距离袭击战的长处,向宋军猛然发动进攻。长时间艰苦环境里的驻守,使宋军产生了强烈的厌战情绪,国力强大、军队数量众多的优越心理,逐渐被长期拉锯战形成的胶着状态产生的烦躁情绪所替代,使将士们都想速战速决,将领们普遍求胜心切,这正中了西夏军队诱敌深入的计策。怀庆路马步军副总管任福亲自带领3万余人的军队,紧追西夏佯败的军队,李元昊已将10万精锐部队埋伏在好水川口。宋军发现路上摆着不少封闭的泥盒子,里面发出咕咕的叫声,用手一拍,里面有跃动之声。这令士卒们觉得很奇怪,便将盒子砸开,装在里面的鸽子受惊腾起,直飞谷顶,这正是宋军进入埋伏圈的信号。顿时,10万人马一起从山头出击,元昊在山头以二丈多长的军旗作为指挥的标志。宋军向西旗指向西,宋军向东旗指向东,宋军左冲右突,终不得脱险,从清晨酣战到晌午,任福和一批将领及大批战士先后战死。这次战役,宋朝大将任福及数十名战将阵亡,士兵10300人战死,受伤、溃散的更多。这次历史上著名的战事,使宋廷“关信大震”,宋仁宗也“为之吁食”,范仲淹因对西夏作战不利而被贬官调职。面对塞外的清寒,忧虑的诗人留下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诗句,欧阳修、韩琦等朝臣宿将痛恨无比,纷纷上书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