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历史人物(清)方廉(1514~1583) 字以清,号双江,浙江新城坊郭(今富阳县新登镇)人。系唐代著名诗人方干后裔。少时勤奋好学,文思敏捷,每逢考试均名列前茅。明嘉靖十年(1540年)中举,次年为进士。历任江西南康府推官、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秉性耿直,办事不枉不纵,以廉洁干练名重一时。礼部尚书徐阶保荐其出任松江府知府。

松江府所属各县地处沿海要冲,屡遭倭寇蹂躏。方廉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到任后,即增高城垣,疏浚壕堑,并于郭外修建战垒,屯兵以为犄角。后倭寇万余人来犯,廉出奇制胜,多所俘斩。又以属邑上海地处长江口,自元代建县后迄未筑城,因此,无险可守。倭寇曾多次长驱直入,以致“官民屋庐,半为煨烬”,明嘉靖年间,方廉奏准朝廷,建上海城垣。经费短绌,亲自向各富户劝募,晓以利害,于是“人人感悟,委输若流水”。同时,还经常到建城工地。“早暮行版筑间,与吏民分工力”。历时3个月,建成高2.4丈、周围9华里的城墙。次年,倭寇又兵临城下,围城17日,方廉督率部属据城而守,屡挫其凶焰,上海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

方廉在松江府任内,悉心整顿吏治,清除积弊,宽减赋税,与民休息。后因功擢升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巡抚应天都郡。时值江南水灾,“千里汪洋,饿殍接踵”,百姓困苦万状。廉奏请减赋百余万,民困稍苏。廉生性刚直,不善逢迎,后因开罪于某藩王,曾一度被罢官。隆庆初,又被重新起用,任南京大理寺卿,累官至工部右侍郎。

隆庆四年(1570年)告老还乡,仍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主持修溪堤,建桥梁、施粥赈等,为善不可尽述。万历二年(1574),应新城知县温朝祚之聘,纂修《新城县志》。次年成书,详略得宜,人称上品。万历十一年(1583)秋末,方廉病逝,墓葬今新登镇天柱山,去世后,由明“后七子”之一王世贞作《墓志铭》。

[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