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炯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选矿工

刘炯天
刘炯天 院士

程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七届光华青年奖获得者

男,1963年1月生,河南内乡人。

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微泡粒矿物分选理论与技术研究,是我国煤炭与矿物加工学科年轻学术带头人之一。

历任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化工系副主任、化工学院院长。

2007年8月,任中共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青年学科带头人。

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第十五届国际选煤大会分会执行主席。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选煤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

广东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创新联盟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提出旋流-静态微泡柱分离方法,发明微泡柱分选设备与工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柱分选技术。打破浮选柱“静态”矿化的传统理念,创造性地把旋流矿化、管流矿化等高紊流矿化方式置入浮选柱中,形成逆流矿化、旋流矿化、管流矿化三种矿化方式的有序集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柱分选技术。国内应用三百余家企业,出口越南与印尼,获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七项。

被评为首届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及“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及洁净煤制备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旋流-静态微泡柱分离方法和设备》获0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建立我国首座超净煤制备厂与废弃煤泥利用工程,为我国难选煤脱硫降灰做出重要贡献。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无机硫脱出率达80%并生产出低硫冶金精煤。这项工程曾创造了分选工艺、关键设备及指标水平的国内领先,实现了选煤工艺的重要变革,获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名)。通过与活性炭制备工艺集成,主持建立我国超净煤制备生产线(“863”项目,国家“双高一优”工程)。主持开发废弃煤泥加工工艺并建立30万吨/年高灰煤泥生产线(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工程)。

发明矿物凝聚剂净水方法,实现难沉降煤泥水的高效循环利用。针对我国难沉降煤泥水问题,提出了聚沉煤泥水,使难沉降煤泥水变成易沉降煤泥水的思路,发明了利用添加天然矿物澄清煤泥水的方法与技术。该技术解决了“高含泥影响质量”、“石灰板结”、“透水矿选煤”、“软岩煤层开采”等煤泥水难沉降引发的生产难题,列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用于五十余家企业。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

开发矿物柱分选设备与短流程工艺,把柱分选技术应用于矿物分选。提出通过过程强化来解决贫细杂难选矿物分选难题的思路。完成“大型矿用微泡柱开发”、“全流程柱分选工艺”“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立65吨/时的柱分选提铁降硅系统,2000吨/日的两段铜分选系统,3600吨/日的钨粗选两段分选系统。技术应用国内十余家大型矿山。

倡导选矿过程研究并寻求在煤炭深度脱硫降灰,贫杂难选矿物分选方面的突破。提出多种矿化方式集成的梯级优化分选方法,把旋流场、高度紊流等强化方法用于煤脱硫及超纯制备;提出过程设计与耦合进行难选矿物分选。形成微泡柱分选与洁净煤技术、选矿过程设计与矿物柱分选的研究方向。刘炯天教授坚持选矿工程技术研发,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坚持在矿山一线搞科研。治学严谨,勇于开拓,带领团队为我国选矿工程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九五”以来连续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7项,发表论文99篇,SCI、EI收录29篇。编写教材4部,建成《矿物加工学》国家精品课程。获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他领导的“流态化清洁煤理论与技术”团队被列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

2008年6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光华青年奖。

2009年成为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