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力学
力学在中国经历了持续而缓慢的过程。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1万年前出现的新石器时代,在各种原始的工艺技术中,如陶器、箭簇、建筑、纺织和交通工具的制作中,已孕育着力学的知识。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力学知识反映在一些出土的文物古迹和古文化遗存中。从周代到明代有许多记述关于力学实践和认识的著作,如春秋战国之交成书的《考工记》,最早记述了惯性现象;战国时期以墨翟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墨经》,最早把力定义为形体所以运动的原因;汉代王充的《论衡》叙述了相对运动的思想。此后,历代涉及力学知识的著作还有:宋代曾公亮的《武经总要》、苏颂的《新仪象法要》、沈括的《梦溪笔谈》、李诫的《营造法式》、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力学有两个发展高峰期:一在战国时期,在力学的应用方面可以和古希腊相媲美,在理论方面则稍逊色;后一个是宋代,取得了中世纪欧洲望尘莫及的成就。但是,总的说来,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一部专门的力学著作,力学知识散见于各种书籍之中。总的特点是:经验多于理论,器具制造多于数理总结。(戴念祖、朱照宣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