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

简介苏锡常是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市,简称苏锡常。1951年至1953年,曾由江苏省的苏南行政区统一管辖。以长江和淮河为界,江苏省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特征十分明显,南北差异较大。苏南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也是最快的增长极。苏锡常总面积占全国的0.3%,人口占1.7%,进出口额却占17%,GDP排名全国第四。三个地方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人口,却创造了占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
“苏锡常”叫法的来历“苏锡常”的叫法在民间起于何时始于何人,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这个叫法在官方的起源,却是有案可稽的:1983年5月,时任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的沈立人在一篇文章中公开使用了“苏锡常”的叫法,很快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形成了共识,接着被省委省政府认可。
在我看来,之所以叫“苏锡常”而不叫“苏常锡”,并没有在经济上“排座座,吃果果”的意思,而纯粹是从地理因素上去考虑的,总不能跳过中间的无锡就先标出常州吧?至于叫“苏锡常”而不叫“常锡苏”,除了出于音韵铿锵以及约定俗成的原因之外,或许还真的有些“排座座,吃果果”的意思:毕竟,古往今来,常州的名气(也许还应该包括实力在内)都没有苏州的大。并不是常州不行,常州已经很行了,问题是苏州太行啦,行到了让常州只能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的地步。
苏州苏州:(汉语拼音:Sūzhōu,方言:吴方言),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苏州现辖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五市。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江苏省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另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无锡无锡:(汉语拼音:Wúxī,方言:吴方言),中国城市,旧称梁溪。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因无锡有锡山而得名,沿称至今……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无锡现辖江阴、宜兴二市。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朝廷被迫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无锡的近代工业由此开端。
常州常州:(汉语拼音:Chángzhōu,方言:吴方言),中国城市,又称龙城。这里物华天宝,气候温和,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常州现辖金坛、溧阳二市。常州是具有2500年历史记载的江南古城。春秋时期为吴国季扎封地,称延陵邑。秦置延陵县。东汉建武元年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始称常州。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1949年划武进城郊置市,属苏南行署区常州专区,1952年改为省辖市。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常州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形成苏锡常都市圈。常州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领先地位,以“明星城市”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