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王继辉

基本信息姓名:王继辉[1]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4

籍贯:湖南益阳

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职称:教授,博导

职务: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 事

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学会 常务理事

《玻璃钢/复合材料》 编 委

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委员会 委 员

国际计算力学协会 会 员

主要经历1978 ~ 1982 武汉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84 ~ 1987 武汉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 ~ 1992 武汉工业大学力学系讲师

1992 ~ 1997 武汉工业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1994 ~ 2000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8 ~ 1999 英国布里思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Research Fellow

1997 ~ 1998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结构与力学系教授

2000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1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生导师[2]

研究方向(1) 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

(2) 材料设计与计算机模拟

(3) 复合材料力学、结构和产品设计

教学情况承担过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微观力学》, 《材料残余应力测试概论》,《有限元及边界元分析》,《计算力学》,《固体力学近似方法》,《有限元程序设计》,《工程力学》,《专业英语》等十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14人,其中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十名。为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培养了23名在职硕士研究生。

科研情况2008年承担有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和多项研究院所与企业委托项目,已经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为项目负责人,一项为主要参加者)和一项国家863项目和一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共获得研究经费近一百万元。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全国计算力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和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论文奖各一项。2008年参加国家863结构材料组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项目的申报。

人物故事心系贫寒学子 引来四项社会奖学金

王继辉教授是往来实验室和学工办最多的老师,他每年都要为学生们请来一些材料行业知名学者和企业领导做讲座,他每年都要亲自带领学生们在材料知名企业进行暑期实习,他非常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在他的奔走下,134万奖学金落户材料学院,造福材院学子。这些工作,本不是他一定要做的,但是却成为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他的心目中,学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教授他们知识,要关注他们发展,要关心他们生活,要多与他们交流。

王继辉教授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复合材料系博士生导师,材料学科责任教授。王教授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学者,同时他还不忘关心同学们的成长,以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职责和热情为学子们的成长铺平了道路,受到老师们的尊敬和同学们的爱戴。

积极奔走,134万社会奖学金造福材院学子

王继辉教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通过经常与材料学院领导、学工办老师及与学生接触,了解到材料学院学生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30-40%,许多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严重影响到了学生们正常的生活、健康的人格形成。作为一名在武汉理工大学工作二十多年的教师,他深感作为教师的责任,王老师认识到使学生能够正常有尊严的在校学习生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积极想办法做工作,利用自己在武汉理工大学校友及全国复合材料行业的声望,在材料学院领导的指导下,积极与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友和复合材料的知名企业联系。

2002年,他和原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复材系单松高教授一起,通过与这些企业家沟通、做工作,讲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情况以及遇到的生活困难,动员了武汉理工大学82届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的陈亚唯先生在材料学院设立“亚唯奖学金”,奖金额四十万元,每年10万元,旨在奖励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学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献身科技和复合材料事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前的研究生较少,通过陈亚唯先生 “亚唯奖学金” 的设立,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考研的比例明显提高。

2005年,王继辉教授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来武汉理工大学讲学的机会,组织动员他们来我校设立奖学金。在王教授的努力下,上纬(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朝阳先生为材料学院设立了“上纬奖学金”,总金额11万,旨在奖励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激励贫困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献身科技和复合材料事业。上纬奖学金每年奖励40名优秀贫困本科生,许多刚来我校报到的贫困学生都享受到了这一奖学金,使学生们感到了武汉理工大学对学生们的关心与爱护。

2006年底,王教授还积极奔走,动员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85届校友、苏州格瑞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冯毅董事长、85届校友苏州富丽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永中先生在我校设立总金额为15万元的“冯毅奖学金”与总金额为18万的“永中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的设立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了同学们的专业思想和献身复合材料的信念。2006年,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考上研究生的比例达到40%以上,居全校前列。

正值2006年材料学院校友会成立之际,经过王老师的积极联系,陈亚唯先生再次捐资50万人民币,与材料学院续签“亚唯奖学金”。

通过王教授的不懈努力,多年来他为复合材料系的学子们引来上维奖学金、亚唯奖学金、冯毅奖学金、永中奖学金,总金额达134万,开全校之先河。

同时,王教授的这一义举也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通过动员国内外的优秀企业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及设立奖学金,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同时也为这些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正面形象,为这些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复合材料专业人才,为学生就业开辟了很好的途径,现实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局面。

要做学问 先学做人

王教授对于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2008年他带有16个研究生。他首先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有优秀的人品,倡导先成人后成材。在做科学研究方面,他要求自己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脚踏实地去完成每一项科研工作,能做的事情就要作到最好,而且始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王教授会毫不留情的指出来加以批评。同时作为一个科研团队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王教授每个月会召集大家在一起开会,和他们交流最近时间工作成果和一些科研设想,然后一起讨论,好的方面给予肯定,不足的地方大家共同商讨找出解决办法。

在培养学生成材方面,王教授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的教学理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掌握好专业知识以后,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王教授会在暑假安排自己的优秀学生到外面去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种升华。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来让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增长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激发出同学们对于复合材料专业的学习兴趣。他认为目前的学生可塑性比较强,给他们提供一些这样的实践机会,可以引导他们好好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成材。

多年来,王教授主动为学院联系复材领域学者及企业家讲座20余场,同时他积极与复材企业联系,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如今每年暑假,王老师都带领十几位复材专业同学前往北京,到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玻璃钢总公司实习,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了解复合材料的各种工艺及成型过程,如:SMC工艺,RTM工艺,手糊,模压成型工艺等,而且还对复合材料制品,从而对复合材料有了更清楚,更具体的认识。

在谈到教书育人方面,王教授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引路人而已”。他认为,大学里面自学是很重要的,刚开始阶段同学们可能会有迷茫,存在一些不懂和疑惑。这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他们一些引导,帮助他们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给他们指出自己的奋斗方向,让他们尽快走出迷茫,对于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王继辉老师说,教书育人,将每一名学生培养成材是教师的职责,因此他会尽一切努力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帮助每一名学生成材,让他们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