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顺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朱顺应
朱顺应

基本信息姓名:朱顺应[1]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7年3月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硕士生导师

人物简介中共党员。1967年3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和智能交通方向研究。曾任重庆市首批交通规划与管理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部交通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交通部软科学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智能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综合交通规划咨询专家、重庆市畅通工程专家、重庆市交通安全专家、重庆市交通工程评标专家。1992年5月至2004年9月前在重庆交通学院工作,2004年9月起担任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003年来负责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负责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2]

主要经历教育简历

1986.09~1990.07重庆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系,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4.09~1996.11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学习,获交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7.03~2000.01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学习,获交通规划与管理方向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07~1992.05 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桥梁室,从事桥梁勘测设计工作

1992.05~1994.09 重庆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系交通工程教研室任教

2000.01~2004.09 重庆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系任教

2004.09~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系任教

学术研究研究方向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管理

道路交通安全

智能交通

科研成果

在国内重要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被EI收录2篇),参著1部,参编教材和书籍4部。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省部级2项,主持科研经费累计200余万元。科研获奖

1、2003年获交通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排名第四)

2、2004年获青海省工程咨询奖一等奖一次(排名第四)

主要学术论文

1.交通网络可靠度及通路算法研究;

2.自由流车速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神经网络法;

3.公路联网收费站布局规划;

4.交通需求管理费用—效益分析;

5.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客观模糊评价;

6.公路网规划技术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人物故事朱顺应教授揭密交通创新

2006年11月7日晚,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系朱顺应教授走进“理工大讲堂之交通讲坛”,在余区东配楼401教室做了一场题为“交通工程创新漫谈”学术报告。

在报告会上,朱教授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系统阐述了创新的含义与特点。他认为,创新因其所属学科及领域的不同含义标准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其一定的通性的,这就是创新的共同特点:一是新颖的思想,“创,始创之也”顾名思义,创新必须是创始,离开创造性,创新如无源之水;二是突破性,必须敢于突破原有的思想、理论、技术与方法,教条式无法预料未来,批判中才能发现新世界;三是充分的科学依据,凭空想像是无法做出实事的;四是需有价值性,创新需有益社会,这也就需要创新工作者有忧国忧民之心,且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五是需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离开实践的创新仅仅为空谈。这些特点在交通创新中均有具体的体现。

在具体谈及如何创新的时候,朱教授用大量的图片与鲜活的实例将深刻抽象的道理诠释得形象易懂。他强调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其基础为创造性思维。在指出知识是循着单点(概念)、多点、线段、射线、树形、网络、微观(原子)、中观(分子)、宏观(物体)的轨迹发展衍变的规律之后,朱教授还提出了“要素的搭配组合即是创新”的新颖观点,并以车辆的演变作为例子解释了同种要素的搭配组合与不同要素的搭配组合间的联系与区别。

朱顺应教授还阐述了交通创新的意义。他说道,一个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取决于这个民族是否能够创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行业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因此而备受关注。虽然近年来我国交通行业有所发展,但很多方面仍有待提高,大学生们有责任积极开发自己的创新才能,让祖国的交通事业更上个台阶。

报告的最后朱教授与到场同学就交通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针对有同学提出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的问题,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创新的支点是知识,而杠杆就是思维方式。它就如同阶梯一般,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需要用联系、教育及自我意识不断开发。”[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