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研究》

《伦理研究》
作者:樊浩 成中英主编
出版日期:2007-10-22
定价:60.00
开本:16开
页 数:602 页
字 数:680千字
本书前言:
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的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由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萧昆焘教授、王育殊教授创立,九十年代初开始组建一支由青年博士构成的年轻的学科梯队,至九十年代中期,这个团队基本实现了博士化。在学界前辈和各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二十世纪末以来,我本人和我们团队的同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团队应当和可能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换言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应当形成和建立什么样的特色?我们很明白,没有特色的学术,其贡献总是有限的。2005年,我们的伦理学科被批准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个历史性的跃进推动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过认真讨论并向学界前辈和同仁求教,我们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贡献点定位于三个方面: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
“道德哲学系列”的基本结构是“两史一论”。即道德哲学基本理论;中国道德哲学;西方道德哲学。道德哲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不仅在概念上将“伦理”与“道德”相区分,而且在一定意义将伦理学、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相区分。这些区分某种意义上回归到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但它更深刻地与中国道德哲学传统相契合。在这个被宣布“哲学终结”的时代,深入而细致、精致而宏大的哲学研究反倒是必须而稀缺的,虽然那个“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朱熹气象”在中国几乎已经一去不返,但这并代表我们今天的学术已经不再需要深刻、精致和宏大气魄。中国道德哲学史、西方道德哲学史研究的理念基础,是将道德哲学史当作“哲学的历史”,而不只是道德哲学“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它致力探索和发现中西方道德哲学传统中那些具有“永远的现实性”精神内涵,并在哲学的层面进行中西方道德传统的对话与互释。专门史与通史,将是道德哲学史研究的两个基本纬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其灵魂与方法。
“科技伦理系列”的学术风格与“道德哲学系列”相接并一致,它同样包括两个研究结构。第一个研究结构是科技道德哲学研究,它不是一般的科技伦理学,而是从哲学的层面、用哲学的方法进行科技伦理的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故名之“科技道德哲学”而不是“科技伦理学”;第二个研究结构是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研究,如基因伦理研究、网络伦理研究、生命伦理研究等等。第一个结构的学术任务是理论建构,第二个结构的学术任务是问题探讨,由此形成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的互补与互动。
“重大应用系列”以目前我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为起步,以调查研究和对策研究为重点。目前我们正组织四个方面的大调查,即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大调查;道德生活大调查;伦理—道德素质大调查;伦理—道德发展状况及其趋向大调查。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努力了解和把握当今中国伦理道德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推进和理论创新,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提出具有战略意义和创新意义的对策思路。这就是我们对“重大应用”的诠释和理解,今后我们将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并贡献出团队和个人的研究成果。
“译著系列”、《伦理研究》丛刊,将围绕以上三个结构展开。我们试图进行的努力是:这两个系列将以学术交流,包括团队成员对国外著名大学、著名学术机构、著名学者的访问,以及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基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主题和主线,由此凝聚自己的资源和努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只能提出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因为任务的提出已经表明完成任务的条件已经具备或正在具备。也许,我们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难以完成或不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们完成任务的条件尤其是我本人和我们这支团队的学术资质方面的条件还远没有具备。我们期图通过漫漫兮求索乃至几代人的努力,建立起以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为三元色的“东大伦理”的学术标识。这个计划所展示的,与其说是某些学术成果,不如说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为中国伦理学事业贡献自己努力的抱负和愿望。我们无法预测结果,因为哲人罗素早就告诫,没有发生的事情是无法预料的,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信心展望未来,我们唯一可以昭告和承诺的是:
我们正在努力!
我们将永远努力!
目录:
国外学者特稿
Should we value population?
On Integrating Onto-Ethics of Virtues (East) and Meta-Ethics of Rights (West) Moral Rightness as Integration of Humanity and Rationality: Mutual Justification of Rights and Virtues
Ethics,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Future Generations
Understanding tolerance
Moral Psychology and the Unity of the Virtues
Modeling Parity and Incomparability
道德哲学的概念与理论
论“伦理世界观”
当代伦理学对道德基础的探索
论社会事实与三种价值的内在关系
面向未来的道德哲学——以冯契、张世英为例
“权利”概念与当代中国道德问题研究
道德的中庸与伦理的中庸
伦理与人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关系
论道德认知
论人类生存的四种基本方式
道德教育的形而上学本性
论道德自我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伦理学形上追求和形下回归的契合
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的渊源
"契约论”能否整合"实践理性" ——罗尔斯契约论对康德实践理性的背离
自由:阿马蔕亚•森发展观的伦理之维
科技道德哲学
环境伦理与21世纪人类文明
论信息时代的结构性变革与伦理性变革
汉语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反省
高技术的道德选择何以可能?
“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伦理意蕴 ——略论威廉•莱斯的科技—生态伦理价值
科学家越轨行为的多维分析与道德防范
现代科学伦理样态的哲学思考
论当代中国水伦理
作为“普遍的善”而存在的全球伦理
当代汉语生命伦理学的困境及其使命
康德实践理性“二律背反”及其现代化际遇下的“德福一致
生态思维作为伦理学方法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秩序
道德哲学的传统资源
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
德性论与儒家伦理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准则概念
中国“道”“德”哲学的原初图式
道德合理性的探究——论名教与自然之辨
)中西责任观比较研究
先秦"天命"观的发展及其道德内涵——从周公到孔子
中国传统的性善论对"恶"的诠释
《周易》伦理思想探微
伊斯兰教的科学与伦理——从中世纪伊斯兰文明的崛起谈起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从混沌到有序 ——评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黑格尔法哲学中法的本质思想探析
黑格尔的权利观
论康德的"德福"观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