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

茅山道茅山道即为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开创者是陶弘景。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