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东教授

个人情况综述:
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埃及学博士。
1980年从北海舰队复员后回家乡塞外小城通辽市参加高考,考入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四年后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讲授外国文学。后对古代埃及文明发生浓厚兴趣,考取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硕士、博士研究生,主攻埃及学,师从我国著名史学家林志纯先生(日知先生),在美国著名埃及学家Edmond Meltzedeng等专家的教授下攻读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考古和埃及历史文化。
详细资料:
一、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1976年12月—1980年1月 山东胶南37393部队40分队战士。
1980年9月—1984年7月 内蒙民族大学中文系读书,于1984年7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84年7月—1992年9月 内蒙民族大学中文系教师,1990年调入世界古代史·埃及史研究所。
1992年9月—1995年7月 东北师大古典所硕士研究生,1995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
1995年7月—1997年9月 内蒙民族大学世界古代史·埃及史研究所。
1997年9月—2000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0年7月获博士学位。
2000年7月—现在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教师。现为该所教授。
二、教学工作:
自2000年9月以来在东北师大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所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课程如下:
1. 古代埃及史
2. 古代埃及艺术
3. 古代埃及文学与宗教
4. 中埃及语语法与阅读
5. 亡灵书研究
6. 专业英语
自2002年以来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现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
三、主要研究方向或领域
世界古代史,埃及学
四、科研项目
1. 1996年-1999年,参加国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子项目“西方诸文明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承担了其中的“古代埃及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子课题的研究。
2. 2003年—2005年,“古代埃及历史铭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十五”规划211项目,项目主持人,2。25万元。
五、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
1.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a’at and Dao,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1999,14. 对埃及人的世界观及埃及文明产生的动力进行了研究。
2. “古埃及年代学——材料、问题与框架”,《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的历史与现状》,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此篇论文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对埃及历史的断代,历史时间的推定依据的原则和实用的方法做了详尽的考察研究。
3. “塞斯埃及王朝年代问题考证”,《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这是一篇就一个年代问题的错误而引起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同时引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现状的分析。
4. “六书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构字法”,《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2),论文较早地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两种古老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路径作了认真的探究,被人大复印资料收目。
5. “象形文字漫谈”,《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此文以埃及象形文字为中心,论述了象形文字的发生发展和在其承载的文化中的作用。
6. “早期埃及文明的演进:问题与论证”,《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5)
7. “论小说的建构及《高老头》的建构方式”,《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3)
8. “酷刑的历史与历史的酷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9. “玛阿特与道的哲学思考”,《东北师大学报》(2000)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动力学的观点,即生存压力论。
10. “胡夫大金字塔王后‘秘道’探密”,《阿拉伯世界》(2003,1)。人大复印资料收目。
11. “音乐构成的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 “古埃及王衔与神”《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全文转载。
13. “百年埃及学研究综述”,《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六期。
著作:
1.《古代文明的金字塔——法老的埃及》,辽宁大学出版社。(此书对古代埃及的历史、语言文字、金字塔、社会、埃及人的来生观、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与艺术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阐释)。
2.《古代埃及史》,(其中第十一和十二章),商务印书馆,本书获2003年国家历史学二等奖(头一次将希腊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纳入到古埃及的历史中去。)
3.《神秘的金字塔太阳船》,天津人民出版社。(通过法老胡夫基萨大金字塔前太阳船的发现、发掘和重构的历史的叙述,对古代埃及文明中的决定力量——埃及人对世界的看法作了深入的探究,剥开埃及文明外星来说的迷雾。)
译著:
1.《人类酷刑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2.《心灵的标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天体的音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探寻古埃及文明》,商务印书馆,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