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砂红陶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夹砂红陶甗

中文名称:夹砂红陶甗

英文名称: Red pottery yan mixed with sand

出土于山东腹地诸城市前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这件夹砂红陶甗,是上古时期的复合烹饪器。它的上部形似深腹盆但无底,下部形似深腹鼎而束口,上下两部分中空相通,且均形体浑圆,三条扁凿状的长足外撇而立,顿显稳重之态。在浅红色的器物表面上,分布着稀疏而浅的斜篮纹,若隐若现,但足部的三块深蓝色晕斑却醒目异常。

原始的蒸锅甗是中国古代炊器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汉代及以后的学者将其解释为无底的甑和无耳空足的鬲的复合结构。它实际上就是一套蒸锅,并兼有了灶和锅的双重功能。其使用方法是:在三足撑起的空间内放柴烧火,形同不挡风的灶,下部盛水煮饭而上部放置米类干食,依靠下部沸水形成的蒸汽上浮将上部干食蒸熟。口沿部位还可以加盖盆以防蒸汽外泄而提高热能。上下两节的结合部一般要放置竹席,即今天所说的箅子,需蒸的食品就放在箅子的上面。陶甗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商周以后多为铜质,且形体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汉以后甗作为炊具逐渐被淘汰,所以今天已极少使用这个字眼了。

陶器装饰的主要纹样--篮纹

篮纹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陶器装饰的主要纹样之一,在制作陶器时,用缠有荆条、竹篾的拍子不断拍打陶器,从而在其表面形成了类似篮子编织纹一样的纹饰,故称之为篮纹。

规格: 高27.7厘米 口径16.5厘米

收藏地: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