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

朱启钤(1872~1964)
朱启钤,字桂辛、桂莘,号蠖公、蠖园,祖籍贵州开州(贵州开阳), 1872 年 11 月 12 日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中国北洋政府官员,爱国人士。古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
中国北洋政府官员,工艺美术家。祖籍贵州开州(今开阳),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字桂莘,号蠖园。光绪举人。1903年任京师大学堂译书馆监督。后历任北京城内警察总监、东三省蒙务局督办、津浦路北段总办等职。1912年7月起,连任陆徵祥、赵秉钧内阁交通部总长。1913年8月代理国务总理,稍后任熊希龄内阁内务部总长。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办。1915年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12月任登极大典筹备处办事员长(处长)。1916年袁世凯死后,以帝制祸首之一遭通缉。1918年获赦免,8月当选为安福国会参议院副议长。1919年任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和谈破裂后退出政界,先后寓居津、沪。1920年任《四库全书》印刷督理。朱启钤对中国古建筑艺术颇有研究,曾组织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对织绣、漆器艺术也颇有研究。并曾经办中兴煤矿、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李仲明营造法式》、《蠖园文存》、《存素堂丝绣录》、《女红传征略》、《丝绣笔记》、《芋香录诗》、《清内府刻丝书画考》、《清内府刺绣书画考》、《漆书》等。1927年根据日本传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传的《髹饰录》。
朱启钤幼孤家贫。 1881 年寓居长沙,励志攻读。
1891 年随姨父瞿鸿机( 时奉督四川学政 ) 赴川,以捐府经历试仕川省,曾供职盐务局。 1894 年任修凿云阳大荡子新滩工程委员。越年保举知县,分发江苏试用。 1902 年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工程提调。1903年任京师大学堂译书馆监督。后任北京城内警察总监。1908 年任东三省蒙务局督办。1910年任津浦路北段总办。民国成立后,1912年7月起,连任陆徵祥、赵秉钧内阁交通部总长。1913年8月代理国务总理,稍后任熊希龄内阁内务部总长。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办。在此期间,曾拆除北京正阳门瓮城,改建前门箭楼,开辟中央公园( 今中山公园) ,拆盘街千步廊为天安门广场,为北京的市政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曾计划修建环城铁路。1915年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12月任登极大典筹备处办事员长(处长)。1916年袁世凯死后,以筹备洪宪帝制大典祸首之一遭通缉,引咎去职。1918年获赦免,8月当选为安福国会参议院副议长,未就任。同年发起成立北戴河海滨公益会,被推为会长,为海滨的开发与建设做了大量实际工作。1919年任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和谈破裂后辞职退出政界,先后寓居津、沪。1921 年游历欧美等国。
1920年任《四库全书》印刷督理。朱启钤对中国古建筑艺术颇有研究,曾组织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对织绣、漆器艺术也颇有研究。1925 年开始筹办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典建筑文献的整理研究, 1930 年营造学社正式成立,任社长。这是研究祖国建筑文化遗产最早的学术团体,对这项工作起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1930 年,张学良委任为北平市市长,未就任。
从 1917 年起经营实业,先后经办中兴煤矿、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 等企业任董事长 。
北平解放前夕,朱启钤寓居上海。周恩来曾授意来北平参加国共和谈的章士钊写信给他,劝他留在大陆。上海解放后,周恩来即派章文晋( 朱的外孙 ) 接他来京。到京不久,他便以中兴轮船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同其他常务董事共同努力,把跑到香港的九条货轮召回大陆支援国内海运。 1950 年,朱氏将珍藏的明岐阳王世家名贵文物56 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文化部颁发奖状予以表彰。还先后将大量藏书分别捐给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古代建筑修整所和贵州图书馆。 1952 年中兴煤矿公司改为公私合营,继任董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 年 5 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古代建筑修整所顾问。 1961 年老人 90 寿辰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在全国政协为他主持了祝寿活动。 1964 年 2 月 26- 日病故,终年 92 岁。
著有《哲匠录》、《李仲明营造法式》、《蠖园文存》、《存素堂丝绣录》、《女红传征略》、《丝绣笔记》、《芋香录诗》、《清内府刻丝书画考》、《清内府刺绣书画考》、《漆书》等。1927年根据日本传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传的《髹饰录》。 刊有宋李诫《营造法式》。1991 年 9 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蠖公纪事—朱启钤先生生平纪实》。
朱启钤故居
——赵堂子胡同3号和东四八条111号
王之鸿
赵堂子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朝阳门南小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西起朝阳门南小街,东止宝盖胡同,长250余米。清代,即称“赵堂子胡同”,“堂子”乃旧时江南方言,即指妓院。胡同呈东西走向,东端稍有曲折,且与另外4条胡同相通,形成一个胡同枢纽。即:往东是“后赵家楼胡同”,往北是“宝盖胡同”,往南是“宝珠子胡同”,往西南是“阳照胡同”。5条胡同相交实属罕见,当地居民美其名曰“五路通祥”。
赵堂子胡同3号,旧时的门牌是赵堂子胡同甲2号,在胡同稍有曲折处北侧,恰处“五路通祥”之地,坐北朝南,是一座占地近3000多平方米的四进四合院。
这座宅院是朱启钤在20世纪30年代购置的一所未完成的建筑,由他自己重新设计并督造。据朱启钤之子朱海北回忆,院内的彩画及建筑上的做法,完全按《营造法式》进行,所用木工、彩画工都是为故宫施工的老工匠。可以说这座宅院的建设倾注了朱启钤大量心血。
宅院的街门为“广亮大门”①,街门西侧是6间倒座南房,街门东侧有4间南房,4间南房并不是一条脊,东侧3间稍向南移。因此,街门东侧的南院墙向东南倾斜。进入广亮大门,正对着的是一条贯通南北的走廊,形成一条南北轴线将整个宅院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共8个院落,院内回廊环绕。西部一进院有6间倒座南房和一座两卷“垂花门”②;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北房3间、西厢房3间,在北房西侧建有两间耳房。东部一进院有南房4间、正房3间,在正房西倾建有两间耳房,北房与二进院的南房为三卷钩连搭歇山顶建筑,用料讲究,工艺精细;二进院有北房、南房、东厢房各3间,在北房和南房的西侧各建有两间耳房;三进院有北房5间、东厢房3间;四进院原来应该是宅第园林,如今已经改建。
该院建成后,前半部为“中国营造学社”,后半部是朱启钤及其眷属的住宅。北平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强行购买此宅,抗战胜利后发还。1953年,朱启钤搬到东四八条111号居住。
此宅现为单位宿舍,现有房屋113间,建筑面积2056平方米。原有的主要建筑改变不大,只是部分廊子被扩建成房屋,院内又添建了一些小厨房之类的简易房屋。
1984年1月10日,东城区人民政府将赵堂子胡同3号作为“朱启钤故居”,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东四八条属东城区东四地区,是东四北大街从南往北数的第八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东四北大街和朝阳门北小街,长700多米。东四八条111号,旧时的门牌是54号,在胡同西段北侧,坐北朝南,街门为穿墙大门,开在东四八条109号和113号两院形成的夹道内,后墙砌在东四九条南侧。大门内建有“一字影壁”一座,院内现有房屋、游廊等建筑115间,建筑面积670余平方米。此宅是朱启钤之女朱湄筠的房产。朱启钤从1953年搬入,直至1964年辞世。
朱启钤(1871-1964),字桂莘,号蠖园,贵州开州(今开阳)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北京外城警察厅厅长、内城警察总监、蒙古事务督办。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因拥护袁世凯称帝而被通缉。1919年任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谈判破裂后,遂辞职潜心著述;1930年组织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从事古建筑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蠖园文存》。
朱启钤热心公益事业。1914年,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发动绅士、商人捐款,将社稷坛开辟为公园,命名为“中央公园”,又名“稷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中央公园是北京城内最早开放的公园,当时建设的主要景点,诸如四宜轩、唐花坞、水榭、来今雨轩、习礼亭、格言亭、投壶亭、迎晖亭和兰亭八柱等,仍然是现在中山公园的主要景点。当年园中有一楹联——“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
朱启钤喜好收藏,尤以缂丝③收藏为最,据说朱启钤堪称“中国缂丝收藏第一人”。据朱启钤后人说,民国初年,清皇室贵族日趋潦倒。朱启钤从恭亲王奕欣的后人手中购得一批缂丝珍品,有的年代可至宋朝。有日本人闻讯后,曾出价百万想购买,朱启钤不为所动。但当时时局动荡,朱启钤惟恐国宝有失,遂以20万元转让给了张学良。1950年,朱启钤将珍藏的明岐阳王世家名贵文物56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文化部颁发奖状予以表彰。
朱启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奠基人。1917年,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手抄本,便委托商务印书馆以石印本印行,同时又在北京刊行仿宋本。之后,又组织人员对《清钦定工部工程做法》一书进行校注。1930年,朱启钤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设文献组和法式组,朱启钤兼任文献组主任,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法式组主任。营造学社是最早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式样、设计的学术团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基础。
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于1930年,1937年因北平沦陷而停办。其间,先后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工段营造录》、《元大都宫苑图考》、《营造算例》、《牌楼算例》、《清式营造则例》、《梓人遗制》、《哲匠录》、《同治重修圆明园始末》等书刊。朱启钤评价:“中国营造学社在历史上,在美术上皆有历劫不磨之价值。”
朱启钤年长周恩来近三十岁,他们二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担任过政府总理,周恩来尊重朱启钤,朱启钤佩服周恩来。
1957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周恩来到东四八条111号看望朱启钤。周恩来说他在北戴河看到一篇碑文,上面有他叔父周嘉琛的名字,问朱启钤知道不知道。朱启钤说:“民国二年,我任内务部总长,举办县知事训练班时,你叔父是我的门生,当时他正在临榆县知事任内。”周恩来笑着说:“那你比我大两辈,我和章文晋(朱启钤的外孙)同辈了。”
谈话时,朱启钤因耳聋经常打断周恩来的谈话,家里人就向他摆手示意。周恩来看到后说:“不要阻止他,让老先生说嘛!”
朱启钤担心死后被火化,托付周恩来:“国家不是说人民信仰自由吗?我不愿意火葬,我死后把我埋在北戴河,那里有我继室于夫人茔地,我怕将来办不到,所以才和你说,你帮我办吧!”周恩来高声回答:“我一定帮你办到,你相信我,放心吧!”朱启钤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启钤对家里人说:“总理是我在国内外所遇到的少有的杰出政治家,也是治理我们国家的好领导。可惜我生不逢时,早生了30年,如果那时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我从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办到。”
注:
①广亮大门,是北京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宅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②垂花门,在底邸、宅院建筑群常作为二门,起着联系和分隔内宅和外宅的作用。
③缂丝,即刻丝,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之一,盛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