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风粉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由肺热缩引起颜面、胸、背部皮肤发疹如刺,挤压后可见头部呈黑色,体部呈黄白色透明状粉汁,故称之为肺风粉刺。以皮肤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等皮损,伴有皮脂溢出为临床特征。本病好发于青春期,又称酒刺、粉刺、棉疮等,相当于西医所指的痤疮。

病因病机

本病常由内热炽盛,外受风邪所致。有肺热、脾胃湿热、热毒、血瘀痰凝等不同类型。

1、肺热 肺部感受风邪或内热炽盛,致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发病。

2、脾胃湿热 由于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结于肠内,不能下达,返而上蒸,阻于肌肤而成。

3、热毒 外感风热毒邪,致血热炽盛,气血失调,郁阻肌肤而发本病。

4、血瘀痰凝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成痰,郁而化热,阻滞经络而成瘀,痰瘀相合,凝滞肌肤而发病。

另外,情志失调及某些化学因素(矿物油、碘、溴、锂)亦可加剧本病的恶化。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青春期前后的恶年青人,亦有早至10-13岁,迟到青春期以后或成人发病的,男性多于女性。基本损害为毛囊性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样,周围色红。损害好发于面颊、额部、颏部和鼻颊沟,其次为背部和上胸部。

初起损害与毛囊口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其顶端部因黑素沉积为黑头刺,加以挤压,可见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样物排出,这是肺风讽刺特征性的也是较早的损害。轻者仅为毛囊口的黑头粉刺,并无丘疹样损害,稍重则以黑头讽刺为中心形成炎症性丘疹顶端可出现米粒至豌豆大小的小脓疮,破溃湖吸收后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着斑,搔抓或挤压可留下小凹坑状瘢痕。如果炎症继续扩大及深入,则可于皮下形成黄豆至指头大小的浅红或暗红色结节,略高出皮面。此种损害可较长期存在,或渐被吸收,或化脓破溃后形成瘢痕。有的损害则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呈皮色或暗红色,挤压时有波动感,炎症反应往往不重,经久难愈,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相近几个脓肿汇合时,则形成聚合性肺风粉刺。各种损害大小深浅不等,其变化是疾病发展的过程,可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但往往以其中1-2种损害为主,可急慢性交替,此愈彼起,反复发作,缠绵多年,绝大多数患者过青春期后症状逐年减轻,以致消失。但有脓疮、结节、脓肿、囊肿者愈后留下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影响外貌。

诊断依据

1、 多发于青年男女。

2、 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

3、 损害为散在性黑色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对称分布。

4、 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疼痛及触痛。

5、 病程慢性,一般在青春期后可缓慢或痊愈。

护理与预防

1、 注意合理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甘甜、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2、 局部常用温水或硫磺香皂洗面,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及堵塞毛孔,保持面部清洁。

3、 忌挤压皮疹,防止继发感染;不可滥用外用药物。

4、 解除思想顾虑,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