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概述对位法是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者更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洽的技术。对位法是音乐史上最古老的创作技巧之一,是复调音乐的主要写作技术,其名称来源于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音符对音符,但是,对位法并不是指单独的音符之间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位法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作的《赋格的艺术》以及《音乐的奉献》最为闻名。

对位法创始人对位法是尼德兰的僧侣克巴尔德所发明的。最初他发明的是一种复音唱歌法,唱法经不断的改进和复杂化,逐渐形成为“对位法”。十五六世纪的百余年间,为对位法全盛时期。对位法采用的方法只有两种,即模仿和对比,赋格曲是用模仿方法创作的最高级形式。应用对位法的最常见的固定形式的作品类型有赋格和卡农。

18世纪,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福克斯(J.J.Fux,1660~1741)总结了五种对位方法,这些理论至今仍是复调音乐写作的基础。

对位与和声的区别对位与和声的特点刚好相反,和声追求的是纵向的发展,除了一条主要的声部外,其他的声部在自己的进行中以特定的和声结构辅助这条主要的声部。对位追求的是横向的发展,各个声部各不相同,但又要互相和谐不冲突。

对位法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今天,对位法还被应用于电影电视作品的音、视频融合中。日本的黑泽明导演曾经在他的电影中天衣无缝地使用这一手法。虽然使用的曲目似乎与情节无关,但其产生的效果极大地放大了画面的表现力。当主人公的步伐、镜头的切换与音乐完美地融合时,情节、画面所要渲染出的感情将观众紧紧包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