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颤证又称振掉、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西医的某些椎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缓动症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颤证治疗的诊断要点

临床以头及四肢颤动、振摇为主要特征。 常伴有肢体拘急强直,表情呆板,步态慌张,语涩流涎等症状。 本病以中、老年,素体肝肾阴亏为多见。

颤证治疗的辨证分析

本证多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挟痰,互阻络道而成。

临床当分标本、虚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者为虚,风火挟痰者为实。如虚实相兼为病者,多以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风痰为病之标。治以益肾调肝,补气养血,清化痰热,兼以熄风等为治疗本病之大法。

颤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肝肾亏虚型【证见】 颤振不愈,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脚软,肢体麻大,呆傻健忘,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

【治法】 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方药】

1.主方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干地黄、麦冬、沙参各15克,阿胶12克(烊化),枸杞子15克,龟板、鳖甲、白芍、牡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气血两虚型【证见】 颤振日久,面色无华,神惫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胖有齿印或暗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熄风活络。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当归12克,熟地黄18克,川芎6克,白芍15克,天麻10克,丹参20克,石决明30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八珍丸,每次9克,每日3次。

痰热动风型【证见】 颤振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色黄,头晕口干。舌苔黄稠,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橘红6克,茯苓、枳实、胆南星、竹茹、栀子、黄芩各12克,天麻、钩藤、石决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猴枣散,每次1支,每日3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