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
李言:中共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丹东市市长李言,曾用名李蕴章。1911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缙云县,唐太宗第四十五世孙。原中共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丹东市市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人物生平:
1926年至1930年,在浙江省湘湖乡村师范学校读书。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8月至 1937年2月,先后在浙江省衡县、广东省惠阳、广州市、杭州市、浙江绍兴任教。
1937年10月,到延安陕北公办学校学习。
1938年3月至1941年3月,先后任延安抗日大学宣传部长、延安马列学院保卫委员、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央党校秘书长、中共支部书记等职。
1945年12月,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任秘书。
1946年7月,在黑龙江省拜泉县任县公安局局长。
1947年7月,任东北铁路局局长。
1952年5月,在东北公安部任主任、处长等职。
1954年9月,任热河省公安厅副厅长。
1956年3月,任辽宁省检察院检察长。
1959年,在中共辽宁省委纪律监察委员会任常委。
1964年8月,任中共安东市委书记处书记、安东市市长。
1972年10月,任中共丹东市委副书记、丹东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8年12月,任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1974年4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为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4年7月30日逝世,终年73岁。按其遗嘱,其一半骨灰酒在鸭绿江,另一半洒在钱塘江,前才是他生命的起点,后者是他工作最长的地方。
成就及荣誉:
● 李言是杰出的老一辈革命家之一,他毕生坚定不移的追求真理,一心为人民做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在延安时期,他追随在毛主席身边,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推进者和执行者之一。关于延安时期的诸多思考写了多篇文章加以回顾。详见:李言《对中央研究院整风运动的几点体会》(见《延安中央研究院回忆录》,第184页。)《李言在中央研究院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6月11日)
● 在丹东市达十年的市长任职期间,前后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但他保持了自已的高风亮节,文革前建立了丹东市各行业的基础,开展边境外交工作,文革后积极开展恢复工作,使丹东市这一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得到了稳定和发展。
个人其它信息:
● 李言有三子一女,长子李文俊,为总参某部干部;次子,李文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三子李延燕,生于延安,后在大连市人民检察院任职。一女为李文放,在浙江老家。 有孙两人,长孙李长虹,为长子李文俊之子,西安交大生物工程硕士,后流学美国,现定居于美国底特律。次孙李伦,字少白,为三子李延燕之子,生于大连,定居于北京,著名书画家。孙女四人:李兵、李长缨、李朝晖、李萍;李兵,长子李文俊之女;李长缨,毕业于北京旅游学院,次子李文杰之长女;李朝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次子李文杰之次女;李萍,中学教师,三子李延燕之女。
● 李言的世系传承:第1代:李世民(唐太宗598~649年)— 第2代:李治(唐高宗628~683年)— 第3代:李旦(唐睿宗)— 第4代:李宪(唐宁王、李隆基之兄)— 第5代:李琏(汝阳王)— 第6代:李枢— 第7代:李子谊— 第8代:李玄礼— 第9代:李济— 第10代:李傅裔— 第11代:李守踪— 第12代:李宗国(唐宁王九世孙、,避乱杭州、后迁于金华)— 第13代:李自复(散骑常侍,由金华迁居宁波四明家山)— 第14代:李高(朝请郎,居宁波四明家山)— 第15代:李奋(唐宁王十二世孙、迁居缙云,为稠门始祖,907~985年)— 第16代:李之表(927~999年)— 第17代:李资(长子,948~1023年)— 第18代:李马(972~1031年)— 第19代:李览(长子、1008~1102年)— 第20代:李仍(长子、1036~1102年)— 第21代:李汝爽(长子、修道、得高寿、1058~1156年)— 第22代:李椿辰(次子、1096~1163年)— 第23代:李信(1142~1229年)— 第24代:李鹏孙(次子、1195~1267年)— 第25代:李端祈(次子、乐善好施、曾出粟助赈饥七邑、1214~1267年)— 第26代:李起潜(1254~1328年)— 第27代:李师道(四子、1299~1384年)— 第28代:李续(次子、1328~1393年)— 第29代:李宏(次子、勇敢多谋,御寇有功,朝庭授安抚典仗,1355~1406年)— 第30代:李靖(长子、1375~1415年)— 第31代:李栓(长子、1398~1479年)— 第32代:李鼎(六子 、1437~1515年)— 第33代:李冯(长子、1462~1529年)— 第34代:李狄(三子、1496~1575年)— 第35代:李尚愈(次子、极富文才、1547~1606年)— 第36代:李英春(四子、1577~1648年)— 第37代:李允萃(1598~1659年)— 第38代:李惟儒(四子、1638~1685年)— 第39代:李丹(长子、庠生,晚年成名、1663~1710年)— 第40代:李萃华(三子、1710~1782年)— 第41代:李明多(五子、1751~1805年)— 第42代:李鹤声(三子、1787~1855年)— 第43代:李茂林(1811~1863年)— 第44代:李汝温(长子、1860~1916年)— 第45代:李言(1911~1984年任中共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丹东市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党委书记)
●1965年7月26日至31日,丹东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丹东宾馆举行。出席会议代表355人。中共丹东市委书记李言在会上作了《关于当前形势问题的报告》。大会选举李言为丹东市市长。
●1965年12月25日至29日,丹东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丹东宾馆举行。出席会议代表356人。大会听取关审议了市长李言作的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发扬大赛革命精神,为实现我市农业稳产高产而奋斗》的报告,听取并审议了《丹东市1965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了中共丹东市委第一书记宋克难作的《关于当前形势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人民委员会,选举李言为市长,吴斌、栾汝琨、李抗、赵日学、宋志、尚逊为副市长,王连珠、王伟奇、任剑秋等24人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1981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党委委员、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言等3人来绩溪县调查农业生产责任制。
社会评价:
●李言平易近人,谦和诚朴,一心为民。在他的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弥留之际,对其长子李文俊说:“记住,要永远为人民做好事,不但你们要这样做,还要教育你们的子女也这样做!”
●小时候这个市长的名子很熟,那个年代的人很朴实。 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文革时:两派的口号——丹联:“打到宋克难!保卫李言!”八三一:“打到李言!保卫宋克难!” 民间流传的口号:“打倒李言,斗倒斗臭宋克难”
宋克难、李言都是好干部。我不是现在说,文革时我就这样认为。68年3月2日至5月19日,我作为军代表在北京测绘学院中央文革办的学习班同他们吃住、学习在一起两个半月,我住在李言上铺。有一次中央文革小组派人找他,证实林豆豆是不是林彪的孩子,李言想了许久只说一句:“林豆豆是林彪和叶群结婚以后生的”,再问多一个字都没讲。他临终前念念不忘丹东,不忘丹东人民,决定骨灰撒在了丹东鸭绿江。
李言秩事:
深山雏鹰:李言早年的一些事迹
李言1911年出生于浙江省缙云县稠门村,缙云县地处浙西南的贫困地区,那是一个非常闭塞山区,海拔一千多米,离县城六十多华里,加之缙云的土话是浙江话中最难懂的,所以解放前村里的好多人都从来没去过一次县城。
李言早年丧父,留下兄弟三人,李言最幼,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两位兄长深感不识字的苦处,于是将李言送到村里唯一的一所私塾去读书,因为李言自幼聪明好学,深得先生赞赏,于是他的哥哥认为造就有望,就继续送李言到外村去读高小,高小读完后,家中已无力再供他读书,但是他还是靠借钱考入丽水初级师范,以后转入金华高中师范科,那时李言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吸收知识的语露和阳光,他深深感到教育太重要了,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国。
李言听说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了一所新型的湘湖师范学校,十分兴奋的向往,于是毅然前往,虽然无钱交学费,但却获准可以半工半读入校学习,课余时间帮助图书馆工作。
湘湖师范座落于钱塘江畔,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行合一” 形成了生活与教育相结合,科学与民主并重的独特风格。
李言来到了湘师,就像进入新的天地,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业外,每天协助程长源(著名的图书学专家)管理图书,程长源看他勤奋负责,以后将图书馆的工作全部交给了他。在图书馆中爷爷读了大量的书籍,成了湘师最早的2个党员,那时李言刚刚21岁。
李言在随后的日子里,以教学为掩护,到过杭州闹市区撒过传单等活动,先后在雅庭小学,衢县乡村师范任教,后来又到了惠阳象山师范校长,一面教学,一面生长,并且暗中营救被捕同学。在暑期讲习班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他站起来慷慨激昂地做了“团结抗日,反对投降”的演讲,全场热烈鼓掌。
36年夏,他在杭州向别人借了一本名为《列宁主义问题》的书,书未看完又要动身去上海,于是将书寄给已回缙云老家的爱人褚怡,准备日后再看。不想书信被扣,被警察以共产嫌疑的名义抓走了,经历了半年之久的牢狱之灾。幸而在多方营救下终于出狱。
抗日时期,李言到了延安,先到了陕北公学,随后担任了一系列的领导工作。那时他的爱人褚怡正在金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抢救战地流浪难童,她将大儿子李文俊送到了保育院,二儿子李文杰和女儿李文放留在老家,冲过了封锁线也到了延安,于是在延安生下了三子李延燕。
在延安,李言作过延安马列学院保卫委员、延安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央党校秘书长。由于战争年代颠沛流离,三子李延燕被寄送在当地的农户家里。
解放战争时,李言转战东北各地.
解放后他但任过东北铁路局局长,辽宁省检察院检察长,辽宁省公安厅厅长,丹东市市长兼市委书记。十年浩劫的时候,他也受到了无情的迫害,并且在一次批斗中被打断了两根肋骨,几乎有生命危险,好在驻丹东的部队保护了他。平反后他继续主持丹东市的领导工作,晚年的李言又回到了北京。
在李言病重期间,中央领导及社科院的院长多次亲自问候和探望,著名外科专家吴蔚然教授为他连续作了9个小时的手术,在医院的精心护理下,李言的病情一天好转了,他说,“我相信会康复,明年到中央党校学习”但是两年后,家人接到电报,告知李言病危,于是家人火速抵京,对李言做最后告别。
李言还是离开了,他生前遗言,要将他的骨灰一半撒在湘湖师范附近的钱塘江,一半撒在流过丹东市的鸭绿江,前者是他生命的起点,后者是他工作最久的地方。
忆李言市长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一九六九年夏,阴雨绵绵,这样的天气对我们知青来说是最为高兴的日子了,因为终可以扔下地里的活——散玩儿啦。
中午饭搞点儿啥“嚼沽”改改馋?又是挨过来的一天,一十二个十六七的小青年七八凑地凑了五块三毛钱,从贫下中农那搞来了鸡鸭蛋,厚着脸皮再要点儿“吗儿五”的,也算上是弄得够塞足牙缝的一桌“大餐”了。
女青年王枝杏正熬着一锅“二糊涂头”馇子粥,男青年几个忙里忙外地有帮她烧火的,洗菜的,没事做了的就呛舌头:“饭快点儿好,赶着炒下酒菜喱!”
离供销社二十多里路,打酒是不可能了,是谁查落了能从哪个农民家借来了一瓶酒。
万事俱备,只问时间喽。
这时由开着的门走进一位年有半百,身材不高、显很壮实的长者。他一身藏兰“更生布”(粗布)衣裤,高高挽起了裤腿,脚蹬一双解放鞋,脸膛黝黑,脸盘略圆,摘下印有“五七干校”醒目红字的草帽,现出一脸吟吟灿烂的笑。
“你是李言巿长!”
我们有的人还真没有见过李言市长,先有人楞征,但一眼就被王枝杏给认出了。随着一声喊叫,青年点一下子欢呼雀跃起来。
“李言市长,没吃饭吧?正好我们改善。哎,谁再去社员家搞点儿菜来?”
李言市长问过我们好,然后斌斌有礼,用草帽向后一指:“这么多人,管得起吗?”
大家不约而同地目光看去,人零散地一个个往屋里走进。
一、二、三、四……一共数过了加上李言市长,共是二十人,都进来把我们青年点三间房的炕上地下装得满满的。
他们一行是从“草河五七干校”来我们大队搞调研的,由我们队是把头的,又听说是青年点,就首而先入了。
这么多人,虽是应了李市长的话 ,我们确实是管不起好饭好菜,但像这饭锅里的“二糊涂粥 ”,还是能管得起的,顶多再做一锅不是的。于是大家还是苦苦相留,都是家乡人嘛。要不就把李市长单独留下。
“留我?你们想让我脱离群众?”
李市长别是一番风趣的话,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看李市长:笑得自然、洒脱,那份慈祥铺满他那黑红而风光的脸膛。
第一印象的李言市长,竟是这样一个淳朴、健康、慈祥加微笑的老者。
临走时,我们一个个争先抢握李市长的手,多多的话就是让他再来,什么时候来。李市长说一定来,但现在得先去大队报个到。这时他见锅里炒出了菜,说:“这回我真的要做一件脱离群众的事喽,尝一口。就一口啊。”他接过筷子,夹过一口土豆片炒臻蘑送进嘴里然后,直夸好吃。“李市长,还有炒鸡蛋和咸鸭蛋。”“不行,不行,说的就是一口,再说了,我们是有原则的——‘五不吃’。”大致上的“五不吃”是:鸡、鸭、鱼、肉、蛋,无非也都是些不允许在老百姓家吃好的罢了。
“李市长,‘五不吃’有了新的规定。”
李市长有感愕然,当听完小青年说完后,开心地笑戳着那小青年:“你呀,小鬼滑头。”
“五不吃”的新规定:苍蝇不吃,臭虫不吃,跳蚤不吃,虱子不吃,蚊子不吃。
李言市长第二次来我们点是在第三天的下午,外面的雨下得不大不小,整整与我们交流座谈到掌灯。我们既开心,而又耍了不少的噱头。
“李市长,我们是‘八三一’的。”
“我们是大联合。”
“我们要打倒李言!”
“坚决支持李言站起来闹革命!”
李言也是被闹得苦笑不得,他只顾抽他的烟袋,烟丝缕缕悠悠的向空气中施放,让大家闻到好香的香气啊!看上去李市长仍是那么执着地笑容满面。
男知青们虽没一年的下乡史,但几乎都出息成了体统的烟鬼。
“李言同志,抽的烟咋这好这香呢?来一袋呗。”
李市长款款相让。一个上来还算守了规矩,二个上来就没了正性,三四个一轮,转眼间就把一口袋烟分了个精光。还算也大方,给李市长的烟包呛了鼓鼓一包老旱。李市长说他可吸不了这老旱,小青年又给他换上洋烟叶,一直是在李市长同我们相处近有半月光景,他都是以此烟度日的。
我们同李市长提及生活苦,李市长讲起了他十六岁去延安参加革命时,还吃不饱呢。男同学们一碗南瓜汤不够吃,就也小孩子似地跟女同学要。
临别时,李市长送予了我们一本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习材料,有人要李市长签字。李市长写下:愿你们在无产阶级继续革命道路上奋勇前进。
十几只手一齐去抢学习材料,瞬间将它夺了个七零八碎,又一次地让李市长苦笑不得。
李市长在我们青年点吃的最后一顿饭是牛肉馅饺子。队里有头一年生的小牛犊从崖上掉了下来,队长来说要我们弄回来吃。好久没挨到荤腥了的我们这还不快,抬回由一男生用菜刀足足杀了半个多小时。天一落黑,李市长和我们盘坐在炕上边吃饺子边唠嗑,一直说到了深夜。
文革过后,李市长又回到了原工作岗位,再听说他去了北京任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再有的就是我们对他,和他和我们曾经在一起的日子里。过去了的沧桑鉴证——风城县石城公社康家一队。
有时我在想,这也不知道是因了多少年的缘分才让我们遇到了一位这样的市长。我们是幸运的。试想,现在还会有这样的市长吗?
其长子李文俊写的回忆录:
“那是秋天的雨后,我急匆匆地奔向北京协和医院,踏进一间单人病房,墙上的时钟指向八点,只有护士在值班,一切静悄悄,床上躺着一位面色苍白的老人,床头病历卡上写着:‘李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壶腹癌’。这就是我的父亲。
我一生中,这是第四次与父亲相处较长的时间,怎会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过去,我看到他总是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地工作,显得年轻而有活力,他不知疲倦地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躺下了。
每当我来到病床前,他总要用些时间吃力地讲述对过去的回顾和体验,使我有了较系统了解的机会,今晚,他略显激动地说:‘要记住,永远坚持为人民做好事,不仅你们要这样做,更要教育子女也这样做。’
其孙李少白写的回忆录:
爷爷在我的印象里永远都是充满活力的。 爷爷那时很忙,我与他在一起的时间很短。
爷爷曾送给我两件礼物,一件是毛笔,另一件是一套少儿版的《三国演义》,他老人家也许不会想到这两个礼物会演变成以后影响我一生的两大爱好,一个是书法,一个是读书,这两个爱好我都嗜之如命。
爷爷的书法也很漂亮,有些类似于毛泽东的风格,只是在我小时候,以为只有颜、柳那样规规矩矩的字才是好字,而不懂得欣赏奔放遒劲的气势和笔力。
爷爷晚年时曾到大连棒棰岛宾馆住了两个月,那时是他原定是上青岛的,但他还是上了大连,那是一生中我与爷爷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虽然那时我还没上小学,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对我的影响却很大。那次见面使我记住他的和蔼可亲,使我突然发现平凡与伟大可以如此轻易的共存于同一个人,并隐隐约约的在计划着如何去走自已的一生。
那时也是一个夏天,他先到我们住的那个大院住了几天,那时街坊临居们家家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象过节一样,都来欢迎他,爷爷就挨家去拜访,和他们亲切的交谈。
一次爷爷问我,长大想干什么?我没有正面回答,而只是对他说“我将来 不想做官,只想做事。”他却对这个没有志气的回答大大的表场了一番,而且还在邻居中巡回宣扬,弄得我头一次感觉到不好意思起来。我当时并不明白这一句无心的话为什么引起了他如此的重视,并且还要当成一种荣誉到处去宣扬?
爷爷的性格是随和的,乐观的,民主的,平易近人的,而且言谈举止有着极强的感召力,爷爷口才极佳,很喜欢和别人聊天,据说他原来的名字叫李蕴章,后来他认识到语言的重要,就改名李言。那时我家在一个中学的大院里,我随着爷爷摇着扇子到树下乘凉,他顺便到了几个教室和学生们聊天,学生们并不认识他,而且教室也不让外人出入,但只要他一进去,学生们就不知不觉的围了上来,静静的听他讲话,我当时跟在后面,感觉到十分奇怪。
爷爷那时在海里让我抱着救生圈教我游泳,但我直到现在还没学会(游不远,不太会换气);记得那时棒棰岛的蝉很多,而且很笨,一般只落在梧桐树很低的地方,我轻易的就捉了好多只,那种有趣现在还记得。
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反思:
在文艺座谈会前后,毛泽东亲自邀请了丁玲、萧军、艾青等谈话,征求他们对文艺的意见和建议,丁玲等都作为文艺界的代表被邀参加了座谈会。作为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特别研究员的王实味则不能获此殊荣,毛泽东更没有直接找他谈话。只是当时作为毛泽东的秘书的胡乔木在此期间曾找王实味谈过两次话,写过两次信。信里有这样一段话:“《野百合花》的错误,首先是批评的立场问题,其次是具体意见,再次才是写作的技术。毛主席希望你改正的,首先也就是这种错误的立场。那篇文章里充满了对领导者的敌意,并挑起一般同志鸣鼓而攻之的情绪,这无论是政治家、艺术家,只要是党员,都是绝对不容许的。这样的批评愈能团结一部分同志,则对党愈是危险,愈有加以抵制之必要。”
王实味对这种批评当然置之不理。
中央研究院在党风学习即将结束之际,于5月27日举办了“党的民主与纪律”座谈会。会议开始后,先后有十一个人发言,主要提出中央研究院极端民主化倾向,李宇超提出王实味问题,他说,我们有偏向的人虽然很多,但是与王实味根本不同,并认为从王实味的文章,动员大会上的发言以及动员大会后的个人活动来看,他的错误是“一贯的,是严重的,不是偶然的,”随即有人提出相反意见,认为这两者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
的区别,李宇超的发言“有捕风捉影的说法和主观主义的残余。”
5月28日会上,有人指出王实味组织上是我们的同志,只是思想上已成为我们的敌人。 5月30日,上午艾思奇传达了毛泽东“讲话”的结论部分,下午罗迈发言明确支持早在上海时就与同乡康生有着密切往来的李宇超的意见,认为王实味“不单是思想上的错误,还是政治上的错误。” 5月31日,印发了王实味在壁报上曾经发表过的文章,作为研究王实味思想的参考材料。
对于极端民主化的清算,带有群众性自发性偏向基本纠正,解决了一般偏向问题,就为解决王实味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罗迈将王实味问题从思想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其实是有背景的。 且不说毛泽东在此前就说过王实味是托派的话,就是凯丰等领导同志也特别强调王实味与其他人自发性的偏向显然不是内部思想问题的差别而只能是敌我政治上的区分了。更重要的是,这时,康生已经插手,早在4月底或5月初,康生当时是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央直属机关总学委主要负责人,6月1日成立的中央总学委副主任,他的话自然一言九鼎。
康生将这些话告诉过李言,还派人到中央研究院,让李言写一份包括王实味言论和平日表现的村料。再接着,李言接到通知,到中央组织部看王实味档案。原来,1940年,王实味曾向中央组织部报告过他在上海时与托派成员王凡西等来往关系的情况。看来,所有关于王实味“托派”问题都只能是就此而来的了。 作为负责中央研究院工作的罗迈对这些自然是清楚的。6月1日,座谈会已转向对王实味的批判。
李言在发言中报告了党委与王实味六次谈话的经过,说明王实味至今没有承认过错误。最后说:为了“治病救人”,要揭发王实味的错误,与他进行严正的思想斗争。 之后,李又常、潘芳、雪苇诸人发言,将大会推向高潮。
——李言《对中央研究院整风运动的几点体会》(载《中央研究院回忆录》)
李维汉、李言与“王实味冤案”的平反
王实味冤案发生于1942年的延安中央研究院.李维汉、李言当时是该院的实际负责人,领导了该院整风运动主要阶段的工作.1942年9月当李维汉离开中央研究院之后,由于康生插手,1942年底下令将王实味逮捕,1946年被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并于1947年3月在晋绥区被秘密处决.受到王实味的牵连,中央政治研究室的成全(陈传纲)和王里(王汝琪)夫妇、中央研究院的潘芳和宗铮夫妇,也同王实味一起被定为“反党五人集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李维汉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一历史沉案的真实情况,为王实味冤案的彻底平反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党史纵横》1998年10期
挖走林彪的秘书季中权:
在延安时季中权就和叶群在一起,都是中央研究院党委会干事,还是叶群的党 小组长。都是学生出身,挺谈得来。有人追叶群,叶群不干,还请他出面帮忙。叶群"提升"为林彪夫人后,气魄就不一样了。在东北,除工作外,林彪从未让季中权干别的什么,叶群则抓住影就"季秘书","季秘书",什么都支使。工作苦呀累呀,他都不在乎,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叶群那个样子:"林总"都不这样,你算老几?"到延安去的青年学生,一是追求国格,不当亡国奴,二是追求人格要自由,平等。倘若换个人,他也能忍着。可你叶群也是一样的学生,怎么当上"太太"就变了嘴脸?他早就想走人了。现在违犯了"278团"规定,无形中不知会给林彪带来什 么影响,他觉得对不起林彪,走了也许能好点,反过来再想想,又有点舍不得,再一想叶群,还是走人。
是哈尔滨铁路局公安处长李言(去世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把他弄走的。在延安时,李言是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季中权的老首长。把他弄到公安处当了个科长。(季中权说:到公安处吃得可好了。 在哪儿也比在林彪那儿吃得好。)一个铁路局公安处长,敢把"东北王"的秘书撬走。这在今天看来,也真够"胆肥"的了。在一起生活两年左右,不能说没一点感情。更重要的,大概还在于季中权出色的工作。季中权走后,秘书增加到两个,后来又增加到三个。季中权一个人,又是最艰难时期,一切都处理得妥妥贴贴。
林彪和季中权谈话,做思想工作希望他留下。讲什么工作都是革命工作。讲秘书工作的重要意义。讲也不会总让你当秘书。又讲毛主席有个秘书,一干就是10多年,等等。季中权心里说:你扯到哪里去啦! 但是后来季中权还是到了李言那边工作了。
——季中权《林彪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李言:西安理工大学分院院长男,1960年6月生于陕西省彬县,中共党员,博士。现任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机电测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及精密加工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被授予:“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一层次。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科技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二十余项,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近三年获各类科研经费360余万元。出版著作《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等叁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大检索20余篇。
李言:原中共大连医科大学院党委书记1918年9月生,山东乳山人。1948年毕业于华东建设大学。曾任山东省牟平县六区抗敌救国会主任,胶东行政区干部学校校长,山东省莱阳专署教育科科长,本溪钢铁公司教育处处长,本溪市委文教部部长,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院党委书记等。他早年即参加革命,"七七"事变前是救亡活动积极分子,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地下抗敌工作,曾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表扬,并在胶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文教建设工作,受命主办抗日干部学校,为革命事业培育了大批人才。1945年8月以后,他在首次解放的城市威海市成功地完成了接管和改造"旧中学"的工作,曾在山东省召开的教育大会上做了专题经验介绍,受到领导机关的表扬。全国解放后,他在主持专区教育行政工作中政绩显著,被莱阳专区教育界一致推选为省人民代表,出席1951年山东省第一届政协会议,选举第一届省人民政府。这件事当时被誉为教育工作者首次参加选举、议政的壮举。在任本溪市委文教部长期间,他主持在厂矿企业中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试点,1956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指定为大会第一个发言,经验材料全文刊登在《人民日报》,受到周思来总理和刘少奇主席的重视。粉碎"四人帮"后,他在主持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工作期间,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狠抓拨乱反正工作,重视在学术界享有声誉的专家教授工作,关心他们在政治上的进步要求,颇得全校师生的好评,并于1978年光荣出席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聆听了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在任职大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时,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圆满完成了学校搬迁"复校"任务,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离休后,他主要从事写作工作,著有《中外七十年大事纪略》、《旅美见闻》、《西文经济学说与市场经济理论》、《古典诗词名著今译》《师魂》等多部著作,继续发挥光和热。
李言:韩国已故艺人韩文:이언
英文:Lee Eon
译名:李言 / 李彦
本名:朴尚敏(韩文:박상민)
出生:1981年2月5日
逝世:2008年8月21日
职业:摔角选手、演员、模特
身高:188cm
兴趣:电脑
生平简介
李言本是一名摔角手,作为高中生的他,1997年韩国第78届全国运动会中,在摔跤比赛中夺得冠军而一举成名。最后却因仰慕韩国演员车胜元(차승원)而改行,减去30公斤之后,于2000年成为模特儿。2006年成为影视艺员,首次在摔角电影《天下壮士麦当娜》(천하장사 마돈나)中担任配角摔跤队队长一角。
李言其后担任过影视剧《春暖花开的时候》(꽃피는 봄이오면)、《你是谁》(누구세요)配角,不过大多都是闲角。同年8月,他在有线频道M.Net中的节目《I Am A Model》第二季公开了自己的艺术黑白全裸硬照,成为网民话题。
直到2007年,李言凭爱情剧《咖啡王子1号店》饰演憨厚专情的黄民烨一角而人气急升,影评人认为李言的演技仍在摸索阶段,但以滑稽方式演绎为剧情添加了趣味,从而得到影评人的肯定。凭著新机会,他兼任打碟DJ和OnStyl有线电视台服装节目主持等工作,获参与电视剧《最强七友》配角,更在KBS电视短剧《武功足球外传》(최강칠우)中首次担任主角。而《咖啡王子1号店》在东亚地区播放,亦为他在东亚带来知名度
2008年8月21日清晨1时30分,李言参加完《最强七友》庆功宴后,骑机车经首尔汉南洞高架桥时发生车祸,颈椎骨折,当场身亡,终年27岁。据交警发言人表示,李言的机车撞上护栏,被冲力拖行,面部浮肿、左腕骨折、胸部、内脏严重创伤,救护员即场进行心肺复苏术,但急救无效。有传言李言骑机车前曾饮酒,但仍未证实。 消息令韩国娱乐圈造成轰动,很多网民在李言的网志上留言,悼念。而李言的父母得知噩耗后由釜山赶到首尔,对失去独子非常悲切。8月22日,李言的葬礼在首尔汉南洞顺川香大学医院殡仪馆举行,吊唁者包括朱智勋、尹恩惠、刘雅仁、金在旭等李彦生前好友,火化后葬于釜山。
电影作品
2006年《天下壮士麦当娜》
电视作品
2007年 KBS2 月火剧《待到春花烂漫时》
2007年 MBC 月火剧《咖啡王子1号店》
2007年 KBS 《武功足球外传》
2008年 MBC 水木剧《你是谁》(누구세요)饰演一位刚服完兵役回来的哥哥
2008年 KBS2 月火剧《最强七友》(최강칠우)
奖项
1997年 第78届 全国体育大会 摔跤金牌
2007年,Korea Drama Festival 2007,人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