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友
许兴友
许兴友,教授。男,1963年1月出生,农工党党员,博士。198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1987年在安徽大学化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同年来我院工作,1993—1997年在南京大学化学专业读博士研究生,1997—199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化学流动站做博士后,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2年破格晋升教授。曾于2000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应邀到欧洲作学术交流。现任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农工党连云港市副主委,连云港市博士联合会会长,连云港市政协常委。
在读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工作后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和无机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SOD酶的仿生研究和有机中间体的开发,先后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SCI、EI论文90余篇,有6篇论文获连云港市科委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年来申请了多项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4项)。开发产品二十多项,有5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98年转让两项科研成果,签定合同额32万元。近三年来共申请到的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经费有30余万元。
许兴友教授1998年被评为全国发表SCI论文数个人排名第五,江苏省排名第一,同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 培养对象,连云港市首届青年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十大杰出青年、连云港市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八届青联委员;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红杉树”优秀园丁奖银奖,2000年被评为连云港市第四届青年学科带头人,2001年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九五产学研先进个人”荣誉,2003年入选连云港市“521”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淮海工学院优秀教师。
一级主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主学科名称:应用化学
主学科研究方向:
1、本课题组主要研究新型有机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结构分析和抑菌性研究,研究金属盐、自由配体、配合物抑菌性的规律性,探讨中毒机理和其解毒途径。
2、天然SOD结构复杂,稳定性差,而小分子配合物可塑性大,易于了解酶结构、功能及反应机理,本课题组主要研究新型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歧化O2的功能,提高配合物的稳定性,修饰其亲脂性,研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学术任职:
江苏省化学化工协会理事;
连云港化学化工协会理事长。
学术成就:
1.Prepar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Paeonol, 24(4), 436,2005, Chinese Struct. Chem.第一
2.手性酮催化剂化的α-重氮酮的环化反应,24(9),1038,2004,有机化学,第二
3.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Toxicity of Bicadmium (II) Complexes with Macrocyclic Hexaaza Bearing Hydroxyethyl Pendants, 57(17), 1553, 2004, J.Coord. Chem., 第二
4.N-亚水杨基苄胺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抑菌性能研究,21(5),767,2005,无机化学学报,第一
5.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antmicrobial properties of a copper (II) complex of an unsymmetrical tripodal ligand, 58(8), 669, 2005, J.Coord. Chem., 第一
6.Synthesis and Crysal Structure of a New Mononuclear Nickel(II) Mixed Complex Derived from 2-Aminoethy-bi(3-bi-Amino-propyl)amine with 1,10-Phenanthroline, 25(3), 247, 2006, Chinese J.Struct. Chem, 第二
7.Electrocalytic reduction of O2 at pyrolytic graphite electrode modified by a novel copper(II) complex with 2-[bis(2-aminoethyl)amino] ethanol and imidazole ligands, 42(8), 878, 2006, J.ElectroChem., 第二
8.龙脑基β-二酮铁配合物催化的苯乙烯类化合物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64(18),1916,2006,化学学报,第二
9.新型铜配物修饰热解石墨电极上的氧电催化还原,27(11),976,2006,催化学报,第二
10.N,N,N’,N”,N”-五(3-氨基丙基)二乙烯三胺合成工艺研究,苏科鉴字[2006]第590号,第一
目前的研究内容、项目、经费等:
1.Mn-SOD模型物研究,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2005-2007,10万,第一;
2.新型有机多胺的合成,省六大人才高峰基金,2006-2008,5万,第一;
3.Fe-SOD模型物研究,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2006-2008,7万,第一;
4.333合成工艺研究,连云港市重大项目基金,2006-2008,10万,第一;
5.新型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淮海工学院学科基金,2005-2008,25万,第一。
国内外学术经历、荣誉、合作等:
97年度全国发表SCI论文总数个人排名第五,江苏省排名第一;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九五”产学研先进个人;江苏省科研先进信体(个人排名第一);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银奖;江苏省“应用化学”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连云港首届青年学科带头人;连云港优秀学术论文壹等奖;连云港市十大杰出青年;连云港市新长征突击手;连云港市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连云港市优秀教材群体先进个人;连云港市“5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获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基金、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省六大人才高峰基金、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产业化项目基金、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和淮海工学院重大项目基金资助,目前在研经费有60余万元。本人已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其中有三篇文章荣获连云港市科委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