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原文】项脊轩志①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③,雨泽下注④;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⑤。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⑥,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⑦,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⑧。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⑨,亦遂增胜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11),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12),风移影动,珊珊可爱(13)。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14),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1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16),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17)。乳二世(18),先妣抚之甚厚(19)。室西连于中闺(20),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21)。”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22),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23)。”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24)。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25),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26),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27),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28)。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29),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30):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31)。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32)。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33),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34),方扬眉瞬目(35),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36)?)

余既为此《志》(37),后五年,吾妻来归(38)。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39),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40)。

【注释】

①本文记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流露出对家庭盛衰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项脊轩,作者的书房。归有光祖父归隆道,曾居住太仓县之项脊泾,故以项脊名轩。志,记事的文或书,同“记”。

②阁子:指小屋。

③渗漉(lù鹿):即渗漏,水从孔隙漏下。

④雨泽下注:雨水如注而下。下:名作状,向下。

⑤顾视:环顾四周。

⑥修葺(qì乞):修补。葺,修补房屋。

⑦垣墙周庭:在庭院的四周筑起围墙。

⑧洞然:明亮的样子。

⑨栏楯(shǔn吮):栏杆。楯,栏杆的横木。

⑩增胜:增加美观。

(11)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坐着。冥然,静默的样子。

(12)桂影斑驳:桂树的影子错落成斑。

(13)珊珊:亦作姗姗,女子缓缓行动的样子。

(14)迨:及,到。诸父:几位伯父叔父。异爨(cuàn窜):各自起灶烧火做饭,指分家。

(15)往往而是:指到处都是门墙。

(16)逾疱而宴:穿过厨房去赴宴。庖,厨房。宴,名作动,赴宴。

(17)先大母:已故的祖母。

(18)乳二世:喂养过两代人。

(19)先妣:已故的母亲。

(20)中闺:妇女住的内室。

(21)而:同“尔”,你。

(22)门扉:门扇。

(23)板外:门外。

(24)束发:成童。或说八岁,或说十五岁,成童时把头发束于头顶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25)比去:临走。比:等到

(26)象笏(hù户):象牙笏板。笏,笏板,亦称手板,古时官僚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用玉或象牙制成。

(27)吾祖太常公: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永乐进士,官至太常寺卿。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1426-1435)。(28)长号(háo嚎):引声长哭。

(29)扃牖(jiōngyǒu垌友):关着窗户。扃,门窗、箱柜上的插关。这里用作动词。

(30)项脊生:作者自称。

(31)“蜀清”三句:《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丹穴,丹砂矿。客之,待以宾客之礼。

(32)陇中:当作“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樊市西。诸葛亮未遇到刘备前,隐居于隆中。(33)方:当,正在。昧昧:不明,指不出名。一隅:一个角落。

(34)区区:渺小的样子。这里是谦词。

(35)扬眉瞬目:神采飞扬,形容得意。

(36)埳(kǎn坎)井之蛙:《庄子·秋水篇》中说:埳井之蛙向东海之鳖夸耀它所处的水坑很宽广。后来比喻孤陋寡闻的人。《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和,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埳井,小水洼。埳,同“坎”。

(37)此《志》:即这篇《项脊轩志》。自此以下是补写。

(38)吾妻:即作者妻魏氏。来归:嫁过来。

(39)归宁:回娘家探亲。

(40)亭亭:高高直立的样子。如盖:形容枝叶繁盛,树冠如盖。盖,伞。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特别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很多。 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孤弧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长声悲号不已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我说:“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朱砂矿,利润天下第一。后来秦朝皇帝为她建造了怀青台。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两?我渺小地在项脊轩,正扬起眉毛眼睛一睁一闭,以为会有奇特的景象,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经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作者】

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年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后任顺德府通判,专门管辖马政。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有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当时主张「文必西汉」的王世贞意见相左,世贞虽大憾,亦推重之。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震川先生集》等。

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项脊轩志》是 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黄宗羲推宗气为明文第一人。

本文被编入人教版、苏教版高二语文课本。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