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洞清官古墓

石家洞神秘的清官古墓
石家洞清官古墓尸身百年不腐视频地址:http://you.video.sina.com.cn/b/3301617-1094834720.html
湖南宁远县石家洞上洞铺村北有一座神秘的古墓.一块无字的石碑高约2米宽约0.8米,墓地旁边竖立着2根5米多高的石柱,左边刻有:一代名争柱石高.右边刻有:千秋宅近乡山好.大量宝藏,尸身百年不腐,墓主人官至三品荣禄大夫.为清政府镇压过太平军和苗族起义军.墓地3次被盗.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被抢空,尸身百年不腐......
为此,长沙政法电视台记者前往宁远石家洞清官古墓现场深入采访,并制作了20多分钟的节目--无字碑的秘密。引起来了许多观众的好奇,倍受人们的关注。
一。石家洞全面诠释
石家洞现在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荒塘乡,今乡政府驻地石家洞村。距县城约51公里。民国以前属石溪管辖,石溪是石家洞、鲤溪的简称,管辖范围也就是今宁远县鲤溪镇。1950年命名石家洞乡。1958年为和平人民公社。1961年以驻地命名石家洞公社,辖13个大队。1984年划分为石家洞乡和荒塘瑶族乡,1995年撤区并乡,两乡合并为荒塘瑶族乡。但是,一直以来,在当地人的心里认为石家洞就是原来石家洞乡。包括:杨桂坪,西边、祖山口、象村洞、新屋、石家洞、上洞铺、陈家湾、牛塘岭等。因为石家洞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是这每个人心里不可替代的。
石家洞以石姓为主。始迁祖文庄公,行八郎,原籍江西泰和鹅颈塘,元末明初之际,明太祖授以都司,镇守舂陵,开基于湖南宁远县石安乡石家洞,其子玉生,生三子:午荣开派石溪;午笃开派祁阳金刚渡;午敬开派牛丫丘。族人分布于祁阳金刚渡、江华石围塘及本县白虎营。宗祠在石家洞。 午荣有二子:长志通,次志达。志通在石家洞老屋村开基,就是今天的石家洞村。志达在石家洞新屋村开基,也就是今天的新屋村。
元末明初至今(1368-2007)石家洞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发展至26代人。人才辈出,如明洪武初,二世公石玉生(1368-1398)世袭县东堡都司。以身为质,善于招抚瑶民起义,其事迹典故被写入《湖南历代名人词典》。清朝时期,新屋村石光陛以孝廉而出名,被清廷授予六品军功,赠奉直大夫。其子石焕章官至三品,赠荣禄大夫。民国时期,老屋村石树勋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历任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别动军少校最高参谋总长,忠义救国军少将参谋长,总指挥长等职...... 现有辈数如下:武继德思应,忠宣钰可邦,万世光天象,崇启兆家祥,循先敦本业,万世光天象。
二。石家洞清官古墓墓主人及家室
石家洞清官古墓墓主人名叫石天瑞,他是石家洞新屋村人。石家洞第16代人,按辈份是天。但是,县志上记载的名字是石焕章,其实就是石天瑞。他是大清朝一员三品武官,父亲叫石光陛,也是大清朝一名六品官员。
现石焕章与其父资料如下:
石焕章(1831—1879),字天瑞,号麟祥,湖南省宁远县石家洞乡人,国学生。咸丰元年(1851)至同治十一年(1872),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和苗族起义。咸丰四年(1854),将组建的疑勇营改为鸟勇,布防石家洞,先破义军于小茗洞和柏万城,继则协同王鑫镇压萧元发义军。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率太平军入宁远,石焕章于石家洞设计用滚木、石块打死方银林部700余人。同治二年(1863),又为席宝田往赣皖镇压太平军。同治六年(1867),协助席宝田往贵州镇压苗族起义,累官至花翎三品衔补用道,赠荣禄大夫。嗣后,退职还乡,常于书法家何绍基来往,著有《莳花堂诗集》。他所辑《九嶷山诗图》,留有何绍基诗及书法,为宁远文物珍品。又于县人黄习溶等,倡首主持重修文庙,为期10年竣工。
石光陛(1782—1835)字介九,号琼州,晚号连舫,石家洞乡新屋村人。七岁丧父,侍母至孝。清嘉庆九年(1804),考入府学。道光元年(1821),举为孝廉方正,不赴。又按例准备授以知县之职,仍托辞拒受,隐居家中,埋头读书和练习书法。他读书不限于八股文,对经济、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心性等学,无不钻研。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筹资在村南林石间,建造一座公园式的来鹤书巢。书巢内凿有水池,水池内用异石砌成莲瓣,取名为石莲花舫,空地上建有楼台亭榭。光陛在书巢主讲,治学严谨,不收学费,求学者云集。后感知识不足,赴岳麓书院求学,每有所得,即笔诸日记。大量购求古籍,先后积书万余卷。归后,全部储藏于来鹤书巢。
除“书巢”外,光陛一生还为家乡办过许多好事。平易近人,主持公道,百姓中如有是非争执,多求他公断,有时由早到晚,求者不断,从不厌倦。他动员大家集资兴办石氏家塾,带头集巨资在村南修建镇龙、仙源两座石拱桥,仙源桥上还加盖长亭,供人休息。里北自银坑源起,两山夹溪,有七、八里路因地势低洼,常年遭水淹,交通不变,他组织村民把道路改修到半山腰间,改善了交通条件。为导人向善,济人于危,他挑选右贤名言20卷,合为《仁寿编》,刻印出来,广为发放。
道光十二年(1832),赵金龙率领瑶族义军经过宁远,石光陛组织团练前往阻截。新田瑶族首领赵文凤发动新田、宁远两县交界瑶民起义响应,光陛上乌鸦岭劝阻,不少人受影响,不战而散。赵金龙洋泉兵败后,宁远北境参加起义的瑶民纷纷散回,官兵团勇四处捕杀,光陛极力制止。参于起义瑶民的房屋、衣被、器具多被官兵烧光、抢光,他动员瑶汗两簇群众捐助价值2000余白银的物资给予救济,使部分起义人员受到安置。此举获得湖广总督卢坤的嘉奖,清廷因此赏给他六品军功,赠奉直大夫。
光陛对诗文、书法有较高的造诣,著述有《经史日钞》、《莲舫诗文》等集,其中尤以《游九嶷山诗》及该诗的草书最为著名。其子石焕章后在刊刻该诗的草书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书法家何绍基都为其作序,刘坤一称“诗的神化足以曲尽山之胜境”。
(其父所建的来鹤书院,现已毁,旧址在新屋村后面的山间。民国时,重修的族谱有一八本,其总谱上所画的名洞--“雪岩”。现在已被石浆所堵,旁边的石刻疑为他们所属年代的名家所刻。)
三。墓地位置与现状
古墓位于宁远县石家洞上洞铺村北,在土地周围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坟包即为该墓,墓地上现在小草丛生,旁边的土地上有两根两米多高的石柱,左边刻有:一代名争柱石高.右边刻有:千秋宅近乡山好。字已经有些风化.
四。墓地被盗时间及物品
根据了解,被盗3次,分别是89年、90年。最后一次不详。
第一次,当时所有的东西都被劫走了,有许多值钱的物品,听他们说有手镯什么的,瓷器,反正许多东西都不见了。也不太清楚,可以猜想,像石焕章这样的清朝武官,应该有什么刀剑物品随葬,还有大量史物和何绍基的书法,因为他生平经常和何绍基来往,估计还有大量的金银随藏品。
第二次被盗是90年,盗墓者认为,官员帽子上的玉玺和腰带也很值钱,又去了第二次。把官员官帽饿腰带取走了。
.............
五。官员尸身百年不腐
大概是第一次盗墓被挖出没有盖,群众发现尸体完好,没有一点腐烂,面如初,像刚下葬的人一样。
六。盗墓者身份
疑为当地石姓后人。
七。文化历史价值
石家洞清官古墓有利于当地石姓文化研究和传播,清官百年尸身不腐,对古代湿尸和墓葬形式有着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古墓曾屡遭严重破坏,希望当地文物部门引起重视,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