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沿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叶沿林,男,1955年9月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初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7月至1986年6月在法国Grenoble大学作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86年7月至1988年月12月在加拿大TRIUMF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年1月起至今在北京大学任教,其间多次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访问工作.199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现任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北京正副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在中能极化氘的弹性散射中完成了开创性的工作,在少体核反应,放射性核束物理,大型探测系统研制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有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较大范围的实验研究工作经验,发表论文11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973项目课题等.主要工作方向是放射性核束物理实验,特别是利用直接核反应研究奇异非稳定核结构.同时也从事探测器的研制和模拟计算等.

近五年的教学情况和学术研究

讲授的主要课程:

本科专业基础课《核物理于粒子物理导论》,每周3学时,共5届,学生总人数为200人;

本科基础课《近代物理》,每周3学时,共2届,学生总人数为80人.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共11人;指导硕士毕业论文,共2人;指导博士生毕业论文,共9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主持"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2001-1005年;

2004年开始主持和与华辉老师共同主讲《近代物理》,采用英语教材,实行双语授课.限制小班开设,全程讨论式和问题导向式授课.学生反响热烈,第一次开课学生评分就进入全校课程前10%.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北京大学物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通讯作者,《物理》,已接受.

获得的教学奖励:

"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200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

近期承担研究课题:

"丰中子核结构和核反应",科技部973项目课题,2001-2006年,主持250万元.

"CMS部分探测器和器件研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课题,2000-2007年,主持375万元,

"放射性核束物理与超重核研究",基金委创新群体,主要骨干,2003-2008年,个人经费每年年12万元.

近期代表作:

1. "Quasi-elastic Scattering of 6He + 9Be at 25 MeV/u",Phys.Rev.C 71(2005)014604 (排1)

2."Study of the Halo Nucleus 6He through the Direct Nuclear Reactions",J. Phys. G: Nucl. Part. Phys. 31 (2005) S1647-1653 (排1)

3. "Efficiency Calibration of a Large Area Neutron Detector by Using Am/Be Neutron Source",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52(2005)473-477 (排2)

4. "The timing performance of a two-dimensional position-sensitive silicon detector",Nucl.Instr.Meth. A 555(2005)266 (通讯)

5. "β-decay of the neutron-rich nucleus 18N", Phys. Rev. C 72, 064327 (2005),(排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