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戴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戴晖,1965年9月出生于南京,在南京读小学和中学。后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美学史专业,修满硕士课程。1989年4月至 93年10月获艾伯特基金会奖学金,就读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获哲学、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1月至 2000年1月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语中心执教,讲师,副教授。其间主要学术成就:译著《荷尔德林文集》,1999年5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4月和2003年7月分别再版。1999年4月至10月应柏林工业大学教育系之邀赴德进修。2000年4月赴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哲学系做博士,2003年8月以论文《从人道主义世界观到现代世界的转折》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应聘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副教授。

《尼采研究》研究生课程讲义

2004年2月9日

一、尼采在现代的位置,现代的核心思想:对人的本质的省思,来自共同的缺失经验。人的创造性本质在迄今历史中被剥夺。剥夺和异化不同,异化在(直接)意识范围内,而剥夺直接在人的生产和生活世界中。存在先于思想

现代思想的世界性:创造性

力量 劳动力

意志 权力意志

知 克服形而上学之思,另一种思的可能性。

二、思想与主义

反对意识形态是现代的显著特征,意识形态即没落的哲学。

现代思想的实证科学的假象,政治经济学(唯一具有确定性的历史科学),

心理学(怀疑的艺术,弗洛伊德)

海氏则将思想的技术特征归咎于形而上学,对形而上学的技术本质展开批判。

三、思想与形而上学

核心省思从将来看历史,用人性的自我筹划(创造)克服迄今的历史并且开拓未来世界。实际上是以现代世界的危机经验为出发点阐释历史,为人性的将来(未来世界)寻找科学确定性(必然,可能,并非不可能)。海德格尔的转折:从存在的意义到存在的真理。让形而上学听凭自身。走在语言的途中。

在我们的历史现实,形而上学不再是思想,而是具备完满历史的知(止于至善)。形而上学本身没有理由把自己看作为历史,以黑格尔的科学体系为例。

哲学的思想特征:包含思想向科学的生成,关心知的当下,不问思的将来。

所谓未来哲学始于费尔巴哈,尼采的《善恶的彼岸》副标题为“未来哲学的序曲”……

哲学的自在自为:意识教养——自由的理念——理念的自由(实现自由)

现代思想的自为:历史成为历史意识的对象,直接意识的危机构成的世界境况并非哲学的历史世界,而将来世界(人的世界)以整个世界境况的改变为基础(Basis)。

*(实在,否定,限制)(世界,历史,语言)

四、入门先读康德,作为一种训练。把《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关于知性活动的理论:超验美学,超验逻辑学,超验分析……

纯粹理性的行为,“实际上除了自身之外它不同任何别的打交道,并且也不能有其他事情。”(康德)

世界理性早就发问:纯粹理性为的是什么?理性不得不与并非它自身的世界打交道,不再可能是纯粹的。排除了理性的自在自为及其可能性。

不承认纯粹理性的行为及其成就,不承认理性的纯粹的对象,也就是实践理性的事(自我立法,自在自为),为什么去认识康德的纯粹理性科学?读康德和读尼采一样,会产生误导。

(除非一直读到理性的自我规定的本质在心中明晓,尚未必是纯粹理性。)

我们的理性不再与康德或尼采有任何共同基础。

凭印象而论:

1不读尼采,而读康德。把自己的思想置于一种不再存在的根据上?

2不读康德,而读尼采。须自己带着章法,理解的准确性。海德格尔的解读

抛弃意见,跟随理性概念的运动。对理性的偏见阻碍我们洞察概念的把握。

何处是开始?从我们的当下出发,看理性的成就。不仅是完满的历史,而且世界理性也在“让形而上学听任自身”中结束了。寻访理念的自由——在理性的纯洁的王国中对自身的把握。但世界理性的思想不是概念的把握,而是理解。进入它的强大,其坚强表现在对纯洁的强烈意愿。

历史与世界:

我能够知道什么? 上帝/可思性在于可造性 我能够把什么想成我的造物?

神非我所能造,因而没有神。

我应该做社么? 世界/非理性,如其所是 我如何获得我的极乐?

(堕落)复仇精神 世界图像是我创造的世界。

我可以希望什么? 灵魂/爱世界,如我所愿 要超人

哲学入门

不是接受普遍认可的知识储备,而是学会哲学的运思。

对于康德,哲学是什么?只有看他所完成的事业——科学的体系。

学习哲学,学会建筑,而不只是论证。和其他科学一样,论证属于建筑的一部分,基础和各部分的稳固通过论证来保证。方法属于建筑,《纯粹理性批判》阐明方法。方法本身的证明在它的结果中——澄清问题。

尼采的《道德谱系》也属于一个体系吗?C B A

在体系的基本构架上继续工作,这是可学的。每一个步骤都让关系项之间的关系明确起来。区别的深入就是规定性的丰富——方法是事先就知道的。

《道德谱系》穷究起否定作用的规定。

C 窥视身体后面的臆想世界。思是一种疯狂。语言 诗人的谎言 阐释艺术

B 人——颓废堕落的生命 世界 复仇精神 权力意志

A 苦行僧道德 历史 真理意志 虚无主义

2004年2月16日

哲学史中,道德哲学的位置

希腊:

诡辩学者对道德的批判

柏拉图,善的理念,一切优秀的品格。道德不是自为的领域,而是学术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

域。

亚里斯多德,伦理学属于实践科学,在实践科学中政治学优于伦理学。所有实践科学排在理

论科学之下。

中世纪:

道德哲学的表现形式是道德信条。

体系位置,从认识理论(逻辑学)到第一科学(物理学),托马斯 阿奎纳的《神学大全》的中间部分。

近代开始:路德与Erasmus的冲突。为了巩固宗教,毁灭道德哲学的基础——自由意志。

近代早期: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具备宗教的形态。但斯宾诺莎本人不这么说,是因为他和实证

宗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冲突。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政治学优于伦理学。

康德的立场,道德哲学因为是理性的呈现而成为第一哲学,展开理性现实性的原则。

(自我意识的绝对基础)

A 自由的理(性概)念(理性确定性的局限)

C 相应于道德法的思——对道德(教化)法的尊敬之情(自由的情感)

(实践确定性的绝对真理)

B 自由理念的呈现——道德法(创造性理性之知的观念,美和崇高)

费希特,康德的道德立场臻于完善,道德是意识自我教养所固有的。

B 精神的原始行动——设置;反置;置于一之中(创造性理性的概念)

A 我是我;我要是我;我应该是我 (观念的自我限制)

C 反思,启示宗教 (实践理性的理想)

黑格尔的体系发展开始于呈现意识的教养(《精神现象学》),道德教养在其中的中心意义。对道德的毁灭性批判,批判良心,良心要求以自我为根据评判行为的善恶。

C 《精神现象学》(实践理想的穷尽)《法哲学》的最后完成部分不在道德,而在教化。Sittlichkeit(教化)不是理论,而是实现在人的关系之中(家庭、市民社会、国家)。黑格尔回到实践哲学的基本政治特征。马克思也认识到这一点,《法哲学批判》正是批判了法哲学中的资产阶级道德教化。

B 《逻辑学》(创造性理念的科学)

A 《哲学全书》(理念自由(自然)的理论)

总之,哲学涉及道德,但在不同意义上论及它。道德在哲学中的位置由哲学的内部运动来决定。

尼采不是要给道德哲学重新定位,或是建立批判道德的哲学。把《道德谱系》当做一种道德哲学和从前哲学对道德的解释联系起来看,这毫无意义。

前言第7节(KSA 254):历史意图

尼采并不考虑论证道德的根据,而是追溯道德的源泉,为此需要一个生命的道德历史。

前言第8节:“阐释的艺术”

永恒轮回的世界作为对生命的信仰,是思想的规定;

同时是事的规定,事成了这一规定的图像,把自身变成在世之事——精神。

1 心怀敬意的精神,接过在道德历史中产生的价值,并且让它们相互交战。

2 获得自由的精神,“我不要”反对“我应该”。

危险:与痞子相混淆,没有精神的自由

3 世界的精神,世界图像。儿童的游戏。善,爱世界(同者永恒轮回世界的规定)。

I (257)

尼采向他的“先行者”(道德历史学家)提的第一个问题针对其动机

他们究竟要什么?在那里发挥作用的是怎样的意志?贬损人的骄傲的是那种意志?

2 (258)

第二个问题追问研究者的位置

如果道德风俗规定他们,未证明的,不可证明的,作为怀疑。

在阐释“善”这个词时,他们缺乏历史意识,从其阐释的意图看阐释的规定:一种哲学偏见——善等于有用。

生命作为权力意志

“善”只能起源于“我要”。

从优越的视角看高低之别,等级秩序,价值秩序。

对“善”这个词的理解,起源于距离的激情。

3 (260)

道德历史学家自己的判断从何而来?

道德历史是一种堕落现象,表现在统治性意志的没落。自私与无私的对立确立起来,利益和计算的视角由此而来。

结论:当下道德是退化的生命

4(261)

心理学上无支撑点的历史

语言历史显示:“好”标志社会阶层,后来才与灵魂联系,schlecht schlicht

随着近代开始,简朴一词不再与优越、优先有关,而是指道德。

5(262)

孤独的精神带来真实性。要求实现道德本身的真实性要求,使道德走向灭亡。真实的堕落推翻了道德。当下历史发展,极端堕落,无序和社会主义的倾向。

第一阶段,统治关系:失去统治的倾向,涉及强者的政治优势,这里强者是善。

第二阶段,“善”表达灵魂的优越。出现一种生命价值的内化,脱离政治生活和行动,牧师代替了主人。从生理学上判断,牧师是危险的人,反对感性,通过道德发挥作用。

6 (264)

在中世纪牧师才取得优越的地位。他们的出现才使人变得有趣,人与政治相分离,侍奉彼岸的上帝,生命的自我威胁才造成精神的深度,对好和坏的评价转而为对善与恶的评价。“坏”变成“恶”,这种转义随着宗教而发生。人能恶,这给人以超出动物的优越性。而在马克思那里人相对于动物的优势是从劳动方面来规定的(工具)。

近代哲学已经指出,意识在教养过程中如何成为恶(在实现内化之处)。

7 (266)

牧师和骑士的对立。仇恨别人的权力并由此产生复仇的意志,这一步把牧师推向恶的深渊。复仇启动了一套整体性的思,针对生命本身和与之相关的价值。复仇是精神的第一生存,颠覆主人的价值,精神就生存于这种颠覆。

完成这种精神报复行为的民族是犹太民族。第一个恶的民族,首次动用了精神。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是第二次价值颠覆行动(Akt)。

1、好——苦

2、恶——优越、强大

8 (268)

CBA

基督之知,信上帝的死和复活;思:对信仰的理性洞见(intellectus fidei)。

尼采,信生命。除去了基督教信仰的理性洞见(intellectus),

“那可怕的上帝在十字架上的二律背反”——在上帝之死中的理性洞见不见了。

耶稣在尼采这里只是对生命的信仰,而对信仰的理性洞见在生命的死亡中记取信仰的理性。

这里不谈教会,基督在教会中不只是救星,而是主,具备规定力量。

小结

创造性的语言,主人方面的价值创造

英国道德心理学家的判断

政治意义的权力意志规定道德判断。

这种判断发生内化,成为对灵魂的判断,而不是对拥有权力的人。

政治上的主人

灵魂的主人,牧师。

在主人层次上发生的人的精神上的深化。这造成主人的对抗。两种主人,两种权力意志,在他们的斗争中,精神化在政治上处于劣势的主人方面带上了复仇意味。复仇精神在尼采的著作中占据中心位置,把人从复仇精神中解放出来,是查拉图斯特拉的真正使命,他在一切价值的转换中的道德任务。

像亚里斯多德规定神话那样,第7节中,历史是事件的组合。

犹太人的道德原则的释放,被当作道德历史上的奴隶起义。之所以不再被察觉,是因为已经没有反抗。全面胜利!对于尼采,对于基督徒,基督教的开始(十字架上的死)都是历史中心。历史从道德对抗转向奴隶自身的起义。

复仇的崇高,与之相应的爱的崇高。“爱”生于恨,是报复本身。

复仇精神打开一种自己未预见到的张力,对立面的统一,恨(真)——爱(假)——否认恨。世界之树扎根在仇恨的阴暗之中。之所以阴暗,是因为缺乏对仇恨的意识,精神的黑暗。而光明之域仅限于爱的统一(真做假时假亦真)这个表象。正是这种现象和隐秘的关系是自欺的谎言,蒙蔽精神的报复特征。

说谎的精神。尼采深入到敌手的力量之中,把它的强大之处化为自己的强项——怀疑。

8(268)

第一问:耶稣是基督教的缔造者?诱惑者?

尼采这里拿起基督教的恶的精神,将之转而用在基督教的缔造者身上——作为判断的根据。

“爱的肉身福音”(268-28)

第二问:牧师精神的民族造出的假象。犹太人通过造假达到复仇的政治目的,黑色的艺

术,混合毒药服务于“真正的大复仇政治”(269-5)。“伟大的政治”一词

在尼采的遗稿中已作为他自己的目标——第二次一切价值的转换。复仇的大(腕)

政治具备世界历史意义——基督教世界独特的恒久性。预先算计好的报复。

算计包含在复仇之内。权衡利弊是道德所固有的。

怀疑:十字架上的上帝成为复仇的工具。圣子本身是中介者。

第三问:可以设想一种更加危险的诱饵吗?十字架符号是诱惑工具。——“那可怕的神在十

字架上的二律背反”(269-15)(神圣的二律背反所含的)理性在这种神秘传奇面前

已经放弃自己。

把十字架上的死解释成上帝的自我牺牲。彻底掩盖行刑的(政治)目的。尼采的论证与信仰的论证相似。他不下断语(was ist),而是引发怀疑(was mag sein)。所信者成为神化。怀疑的因素集中在一个目标:巩固基督教的(十字架的)真理的谎言。

9(269)

虚构的回答者(民主派)没有回答所提的问题,而是强调确定性:“让我们贴近实事:人民胜利了”(269/24)

(为了尼采自己的确定性)追问当今教会作为权力机构是否还有必要。(270-7〕问及的是旧教会这一现象,而不是它的教主。作为在虚无主义历史现实中的逆流,教会也是一种二律背反,其宗教颠覆了所有主人价值,却成为主人价值的最后避难所。

“Sollte sie sich zum Mindesten nicht etwas raffinieren? …Sie entfremdet heute mehr, als dass sie verführte…”(270-14)

旧教会并不引诱民主化。自由精神仅仅作为一种反动,它需要教会这个权力机构作为敌人,没有这个精神主人的最后显现,所谓自由精神也就失去生存权利。

令人感到陌生的是,教会通过一切政治团体的分支继续散布毒药(奴隶道德)。在没有牧人,只有群盲的时代讲道德(做精神的主人亦是做高人)。

10 (270)

优越者相信自己,我是我。

奴隶,非我是非我。他寻找对立面,把它牵连到自己。对非我的否定(隐恨本身,妒嫉=“我没有的别人也不许有”)是他的创造性行动。聪明和计较——反应。这些人通过幻想中的复仇来满足自己,使自己变得无害。

11(274)

“好与坏”和“善与恶”的规定的双重运动。

文明与野蛮的关系成为问题。雅典的伯利克里时期,最高文化的历史瞬间。

尼采继续问:文明的意义是否在于驯化人这种野兽,人就此将失去他的所有可畏之处。

敬慕和畏惧的张力

12 (277)

尼采祈求恩惠,见到完美(278-6),施恩者在善恶彼岸。要求人具备伟大,散发令人敬畏的魅力。尼采的这种渴求也表现了他与他所排斥的时代密不可分。为人性的缺失经验所困。没有《赞美诗》所言的那种经验:通往智慧的入口是对主的畏惧。

13 (278)

“好与坏”:原始道德斗争,从政治思想发展到一种灵魂意义

“善与恶”:相对原始道德是价值转换,这种转换也有一个历史——奴隶的历史(犹太人,

基督教,社会主义和民主化)。

虚无主义的兴起。人无可惊叹,无可畏惧。历史在其现实中的终点。

价值转换的原则性行动:耶稣遇难。

针对上一个原则性行动的是:“狄奥尼索斯反十字架上的耶稣”

和历史终点相联系的是主体的消失。尼采眼中,主体是虚构。(真正的问题:可敬可畏的纯粹人格的消失)。主体的死亡,自由决定的行动的死亡,这不是尼采的发现(如果可以说是发现)。出于对只求保全自己的主体的厌恶而要求结束主体,这种主体因为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才虚构我自身(出于维持生存的直觉,在这种自我肯定中,任何谎言都习惯于自称神圣)。

14 (281)

基督教的美德是价值转换的结果。尼采自己把它算作他的揭露术,揭露了主体。

没有主体,只有一大堆谓词,失去主体的人借此自慰,理解自己。没有主体,仍有人。人根据这些谓词(形容词)规定行动。态度代替了真正的行动。

价值转换具有谎言意义。说谎这里在赞同谎言的意义上。赞同或是拒绝。

价值转换没有带来新的谓词,只是改变旧的谓词道出态度。

内容的规定性和肯定性,概念。规定什么应是。

尼采把基督教的美德视为价值转换的结果,在他自己的价值转换中,尼采把第一次价值转换所提倡的美德仅作为言辞的外壳。言不是行。

需要一个道德史,这已经表明,关于应是和应否的智慧已不存在。

如何看待“好与坏”和“善与恶”,两种价值评价?关键是斗争的结果不是一方的消失。而主人道德的彻底消失,正是当下历史现实的危险。

尼采没有提及善良和恶意报复的区别。

2月23日

好坏与善恶,两种区别的冲突上升为对立,对立在斗争中了结。这里不是意见的摩擦,不是对价值及其标准的学院式的讨论,而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价值征战。尼采对人性的省思要求这种历史性。这表现在第一章的中心。

好坏之分尚不是精神性的,精神性随着主人们的视角区别而出现。精神若没有建立起生活世界的统一性,就还不具备世界意义。所谓统一性在于权力意志,完整的统治关系结构,表现为民族。主人的冲突也只有在一个民族完全接受了牧师的精神之后才具备历史现实性。

重建道德判断的历史——人工的组建

“历史学家”本人的眼光为他研究的对象所规定。道德判断者自己在写道德的历史。“道德心理学”——内在于道德判断的意志,贯穿道德历史的意志。历史本身成为人的创造意志的工具。这种意志要的是什么?见12节。人身上的完美。在历史现实的压倒性的颓废中,要超人。

15 (283)

奥古斯丁 否定C 限制A 实在B

基督教三大美德:信(基督及其身体=教会), 爱(上帝的恩惠),望(圣灵中的教团)

否定C 限制B 实在 A

尼采: 信(永恒回返的创造的生命),望(超人), 爱(世界)

信仰什么?回返的生命非观察对象,而是在灵魂的永恒创造中。

两类不信:

1、拒绝传统的信仰内容

2、没有能力相信,太弱

报复的冲动来自意志的无能,无法挽回已经发生的。同者永恒轮回说与复仇精神有关。

爱什么?

爱他所追求的,我们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精神的三变。从“你应该”到“我不要”,再到“我要”。尼采说儿童是精神的最后一次深化。“我要”给丧失自己的世界的人带来他的世界——他的意志的整体(图像)。

世界是爱的目标。可永远是孤独的精神的世界。查拉图斯特拉给我们展示了从古老的爱-人向爱世界的转折。对世界的爱不直接地跟随着信仰,而是在信和爱之间隔着望。

希望什么?超人!

希望的美德没有消失,而是被赋予与基督之知相反的价值评价。除却了对人的爱,希望才出现,它是孤独的精神,自我超越的精神(非始终如一的主体)。我的转化是因为意志的转化,它不是同一个意志。

超人的“超越”正是指意志的转化。超人不是理想,并不像古典哲学中理念的具相那样有丰富而完美的规定性,他是意志之所愿。他的规定性在创造中才明晰。

处在极端堕落中的生命在退化,这里所有名字的意义都是随意的,尼采用的所有词语只是名称,不是概念。

回答信望爱三大问题时,尼采只从爱入手。爱在奥古斯丁思想的理性关系中处于中心位置。而尼采要揭露这种爱的反面,报复的根源。因此,这里用厌恶的口吻引证了托马斯阿奎纳(14部,sentenzen 50,2,4 1volutio):“至乐者将在天堂看见被审判者受罚,他们将更爱好福乐。”尼采有目的的引用文献,漠视那里所言的概念性。他所暗示的是旁观痛苦的乐趣。而托马斯指出,灵魂没有同情(con-passio),因为没有痛苦(passio)。

Tertulliande 的引文,故伎重演。

16 (285)

那两种对立的斗争历史的结束。

“较高自然”在首选哪一种道德对立上的分裂。为什么?假若“善恶”对立消失,复仇精神也将消失。而恰是善恶评价给使人精神化。尼采没有定论。

罗马人强悍优越,建立了古老世界的最高权力机制。犹太复仇精神在罗马找到统治基础。复仇在公正的外衣(世界法庭)下行动。约翰——“爱的使徒”——撰写了末世预言。

为什么德国人不属于罗马人一边?宗教改革冲击文艺复兴,毁坏了文艺复兴的杰作。

法国是罗马教会的国家,教会成为现实政治组织。

拿破仑,个人。仅有追随者,没有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这是在他流亡后,一切迅速烟消云散的原因。“如一个手势”“优越理想本身的问题化身”,集超人和人兽为一身。

尼采在拿破仑之后没法呼吸,不愿再吸入空气。更为急迫的问题是:一度在拿破仑身上显现的价值评价的冲突有待更新。尼采担心它的熄灭和相继而来的精神的消失。(第一章结束于查拉图斯特拉)

C 对生命的信仰,认识的意志特征。信仰比体验更久远(原始),相信认识服务于生命。信仰什么价值?存在和生成相对举,强调被提升的生命状态的稳定性。而生成是在时间的河流中。意志在此,认识才有动机。

B 生命的精神,生命在精神状态中与自身分离。

历史性,勇于承担道德评价的历史,不同的价值尺度在历史现实的斗争中见出胜负。苦行

世界性,争取意志的自由。

语言性,游戏。

A 同者永恒轮回,爱世界。在精神的切割中超越自我的生命——灵魂。它爱毁灭和创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