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电族
【“拒电族”简介】互联网、手机是人们主要沟通工具。以手机为例,这年头没手机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或自闭在通讯不发达网络无法覆盖的乡村人家;或没有消费能力的低收入家庭,或对手机保护不了的人,就像七、八岁以下的儿童。
当今中国,没有耳朵的多,没有手机的少,没有耳朵会让人们同情,没有手机的却会让人觉得不解。当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第五媒体”的手机迅速改变人们生活时,大都市出现这样一群人: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足,却拒绝使用手机、网络等当代通讯工具。当越来越多的人折服于网络、手机的魅力时,这些人却对高科技通讯手段说“不”。 这些人被统称为“拒电族”。
他们中有人拒绝使用手机,有人回避电子邮件,有人从不上网,有人干脆不用计算机,更有甚者,以上几样统统不沾边。
【“拒电”的原因】许多人会因为某天忘带手机而颇感失落,甚至焦虑茫然。不时查看手机里的信息、不停刷新电子邮箱查收邮件,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但拒电族们对此非常厌烦:
“这个随时会响的东西搞得我太累了!”身为北京某公司老总的张智一个月前郑重向亲朋好友宣布不再使用手机。“它严重骚扰了我的生活,没有一天不响的,以致我经常产生幻觉,明知关机也总感觉手机在响。”
虽然工作繁忙,但张智分析了自己的日常活动后得出结论:“其实每天需要见的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那几个,手机的作用不大,反倒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应酬。”在抛弃手机的这一个月,张智倍感轻松,应酬少了,休息的时候也少了很多打扰。如果有人有急事找他,可以打电话给他的秘书转达。同时,他会上网并定期查收电子邮件,他说这是因为需要获知足够的信息。
【“拒电族”联络】有人说“拒电族”以“不联络”为生活信条,但是他们中有人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反而认为“拒电”就是为了更好的联络。
北京的郭教授一年前退休后就关掉了手机,也不再上网。“我倒觉得这一年来和亲戚朋友见面的时间更多了。以前有手机、网络,我们也就听个声音,聊个虚拟,现在我们都是上门拜访。”郭教授说朋友间聊天的乐趣就在于促膝长谈,争论也是当面争个面红耳赤才过瘾,可是现在因为这些现代通讯设备,人们反而丧失了这些乐趣。“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没有手机和网络而失去联系的。”
25岁的小佳说自己很怀旧,不能接受E-mail里字体一致的留言,也受不了点击一下就可以删除所有信息。她觉得这是对生活的一种冷漠:“信件不仅起着传达信息的作用,还是情感的承载,多年以后就会积累成精神上的财富。”小佳说从大学起就跟朋友家人通过邮局寄信,每打开一个信封,看到熟悉的字体,心中就会觉得很温暖。
【“拒电族”代价】为了与众不同,“拒电族”可能要付出高昂的社交代价。
当布拉迪对别人说她没有电子邮箱时,对方经常“像看怪物似的”看着她。“一个朋友喝多了以后,不停抱怨我傲慢,说我这个不用电脑的人有多无趣。在他眼里,我就像个白痴,一个怪异的野蛮人。”她回忆说。
当布拉迪把这次“酒后吐真言”的郁闷事告诉其他朋友时,他们对她表示同情,同时劝她不要“太苛刻”,“他们觉得那个人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不用电脑的确没什么值得自豪”。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不使用电子邮件的人可能体验不到许多乐趣,比如网络家庭相册、志同道合网友的邀请信等。据美国营销战略咨询机构哈里森集团的统计显示,2005年一年中,1.25亿人通过社交网站收到过电子邀请信。
从不上网的人可能丧失感受诸多流行文化的机会。比如,他们可能享受不到谷歌(Google)、王朝(Baidu)等搜索网站、博客网站、购物网站、分类信息网站以及“你的电视”(YouTube)一类的视频共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