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辛格效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包辛格效应

包辛格效应

Bauschinger effect

定义塑性力学中的一个效应,指具有强化性质的材料由于塑性变形的增加,屈服极限(见材料的力学性能)在一个方向上提高,同时在反方向上降低。此效应是德国的J.包辛格于1886年发现的,故名。

原理在金属单晶体材料中不出现包辛格效应,所以一般认为,它是由多晶体材料晶界间的残余应力引起的。包辛格效应可用[包辛格效应示意图]中的曲线来说明。O和E分别表示应力和应变。具有强化性质的材料受拉且拉应力超过屈服极限(A点)后,材料进入强化阶段(AD段)。若在B点卸载,则再受拉时,拉伸屈服极限由没有塑性变形时的A点的值提高到B点的值。若在卸载后反向加载,则压缩屈服极限的绝对值由没有塑性变形时的An点的值降低到Bn点的值。图中ACC 线是对应更大塑性变形的加载-卸载-反向加载路径,其中与C和Cn点对应的值分别为新的拉伸屈服极限和压缩屈服极限。

特性包辛格效应使材料具有各向异性性质。若一个方向屈服极限提高的值和相反方向降低的值相等,则称为理想包辛格效应。有反向塑性变形的问题须考虑包辛格效应,而其他问题,为了简化常忽略这一效应。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