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刀
戚家刀的来源

在中国古代讲究十八般兵器,人们最常听说的就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在这里面刀被排在了第一位,这说明了刀在战斗中的地位。在我们现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刀当中,最常见的就是明清时候的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戚家刀。据说这种刀为戚继光所创,而且由于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说这把刀是戚继光在抗倭战斗中仿制日本刀所造,那么所谓的戚家刀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十四、十五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到高潮的明代。当时的明朝社会经济发达,尤其沿海地区由于多年没有战争,更是物产丰富,人民富足。但是当时隔海相望的日本,却正处于南北分裂、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各方诸侯武士相互征战厮杀,战败的一方就流亡海上。这些人对我国沿海富足的生活十分艳羡,于是就纠合部分破产农民和一些不法商人,到我国沿海走私兼抢劫,我国历史上称这些人为“倭寇”。
1556年,戚继光担负浙江一带的防倭军务。他进驻浙东不久,就在龙山与登陆的倭寇接上了第一仗。当时倭寇向西南方向进行骚扰。明朝的几路剿倭大军进行追剿,没想到误中埋伏,平时缺乏训练、军纪松懈的明军乱作一团。这时,只有戚继光统率的部队,遇变不惊,临危不乱,避免了明军的全军覆没。
§ 戚家刀与抗倭战争明代的火器发展已渐成熟,远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炮与床弩,但单兵使用的火器如鸟铳等,因装填费时,未至完全实用的程度,所以刀、矛、弓箭等传统兵器仍为步兵之基本装备,并因倭寇的侵扰而有重大的变革。
当时的军队在接战倭寇,时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伤极重,尔后发展出厚背砍刀相抗,虽不再易断,但一经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伤敌,况且器又沉重,远不如日本刀的灵动沉猛;为长久之计,抗倭名将戚继光遂上书建议,向日本政府订制军刀一批,其形制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制法却是日本风格,这批为数数千的中日混血军刀在战场上有优异的表现,戚继光于是以此进行仿制与改良,称「戚家刀」,刀形狭长,具有优美弯弧,护手与刃的相接处装有吞口,面长背短,可增加刀的强度,清代腰刀一度保留了这个特点。
日本刀的影响还显现在另一种长刀上,这种刀长约二米,具有长柄,以利双手握持,颇似苗刀,由步兵使用,杀伤力极大。
戚家刀与日本的区别戚家刀和倭寇武士刀的最大区别是;刀茎的不同.长度,宽厚都有所不同.
刀与柄的固定方式不同 日刀是靠目钉横穿目钉孔 戚家刀多是尾铆
所谓戚家刀,狭义上是指戚继光军队里面所用的刀,广义上是指自戚继光以后明清(明中-清中)时期生产的这类类似戚继光改良后的刀姿的刀。
这类刀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倭刀的弧度样式,柄一般是直的或者前下弯,而不类似倭刀的后弯式,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的。
倭寇一般用的主要是日本刀和弓,其次是鸟铳等火器,其实弓和鸟铳应该不打紧,明军和抗倭军队也应该有这种装备,而且也不会落后。但是日本长刀就危险了,刀长约一米四左右,有长柄,其长度与重量大约是明军常用配刀的两倍左右,而且可以双手进行劈砍,而明军装备的就只能单手使用。
日本当时战斗都是小规模的,对武器的要求也就很高,造成许多日本武士对刀十分重视,日本当时的制刀技术也变得非常发达,他们在制刀的时候采用“包钢”技术,这样的刀刀身整体十分坚固。倒不是说明朝的制刀技术落后,其实日本的制刀技术大部分继承的是唐代的制刀技术,明朝时中国也掌握了“包钢”技术,不过由于这种方法造价很高,大规模的军队装备不起,所以只有一些将官配有这种好刀,而一般明军配备的是一种短单手刀,这种刀只有刀刃部分才是钢制,可以想象到两种刀对劈的惨痛结局。
戚继光为了改变装备的劣势,开始重新采用“包钢”技术,他仿制日本长刀锻造“戚家刀”。这种刀的刀身类似日本刀,不过长度要比日本长刀短小,资料显示是八十到九十厘米左右,而且为了适合明军的使用习惯,刀柄有一个向下的弧度,一般所说是单手的,有的资料也说单双手皆可操控,这使得明军在兵器上拥有了对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