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
吟:yín
形声字,从口,今声。
1、本义为:呻吟、叹息。
“吟,呻也。从口,今声,鱼音切,七部。”――《说文解字》
“呿吟至微。”——《素问·宝命全形论》(注:“谓吟叹也。”)
2、声调抑扬地念颂:歌咏,品读。
“则将吴吟。”――《战国策·秦策》。(注:“歌吟也。”)
“吟青黄。”――《汉书·礼乐志》。(注:“谓歌诵也。”)
3、又“鸣,叫”等意。
“熊咆龙吟。”――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诗就是对诵诗的深化——要“诵”出诗的情性,即吟出其情其感。我们知道,诗歌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作者的想象的表现。因此品味诗歌,就必须调动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唯此才能步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吟咏情性”。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氛围,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古诗词,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被称为“诗囚”的苦吟诗人贾岛少年时期读书很刻苦,家境贫寒,屡次应试却连连落选,后来去庙里当了和尚。他经常苦吟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曾题诗说自己是“四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里虽然有夸张的意思,却说明贾岛作诗确实是耗费了不少心血。
吟诗有三品:
① 一吟一品:品物境
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构成多彩多姿,变化多端的凄美图画。
② 再吟再品:品情境
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腾 想 象 (枯);树 想 象 (老);马 想 象(瘦);道想 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
③ 三吟三品:品意境
品出意境,景物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此时,一首诗便真正读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