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应塔

圆应塔又名崇恩宝塔、西林塔。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西路西塔弄。塔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当时,在庆云桥北建接待院,院内殿前建塔,起名为崇恩宝塔,俗称西林塔。明初,此塔倾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建,改名圆应塔。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46.5米,为上海市郊目前已测定的古塔中最高的一座。楼阁式。塔的外形,基本上与上海龙华塔相似,而内部构造却有不同之处。西林塔在厚厚的砖壁内,置砖级和石级,进出口都在各层壶门过道两侧砖壁上。各层都有飞檐、翘角、曲折栏杆,底层有围廊,下有台座。1990年有关部门筹备重修时,发现砖身还是宋代原物,而各层外檐斗拱、罗汉枋、撩檐枋等都是明式,说明明代确曾重修。具有明、清建筑特色,但因年久失修,独存围庙和砖身,其余的已残缺不全。现已全部修复并发现一批重要文物。
圆应塔-设计结构圆应塔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
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华所在,其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傈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五光十色、光绝夺目。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酷暑季节,游人登临第三层平座,顿觉凉风习习。塔由主塔和附塔组合而成,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总平面呈八角形,四正面通宽6.2米,四斜面宽3.5米,中央为主塔,四斜面各建一附塔,主塔与附塔之间为宽1.36米的内回廊。附塔顶原饰有小嘛塔,现已不存。下面为一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套室各斜面有影刻的破子棂窗,各面转角处有砖砌依柱,柱上配置阑额斗。四个斜面的附塔联墙构成主塔副阶,中间各辟圆拱门,单檐布瓦顶。主塔为砖雕砌的仿木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4层楼阁式,残高33米。1层北壁开门,正中有条石踏垛登至2层南门。檐
下设斗,2层外为副阶周匝(平座),每面三开间,表现形式是当心间为方门,次间为正方格或六棱格方棂窗,下有地,圆形柱础,窗刻出障水版及柱心柱。檐柱承双杪五铺作斗以托椽飞屋面。塔心室顶部为十字形覆斗藻井。3层不设副阶,由2层屋顶承托大瓣仰莲八方形平座,塔身骤小。八面八根角柱,用地及圆形柱础,正面以青石砌方门,余者皆设假门和斜方格棂条坎窗。柱上亦为双杪五铺作斗,各铺作均出60°斜,1~3层柱头之间只用阑额一层。塔身上接八面八角的角锥体,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其做法是先用砖砌出内胎,略加刻制,然后在外面以泥土精心塑制。顶层为陡峻的八角攒尖,檐下在阑额之上用普柏枋,枋至角出头相交,所用斜为45°,头做成顺间斜面。刹残,现存八瓣仰莲座。3层塔心室北壁前并列2尊石雕释迦多宝佛像,佛座上枋刻有贞观二年为太宗皇帝寿诞造像的题记。3层南门边框上保存着唐代线刻云纹,表面留有宋代游人的题刻等。
圆应塔-保护状况圆应塔,历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圆应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圆应塔内结构设计原型便来源于他的外形轮廓,二、三、四层的护栏为累叠的八角形制,顶部同样使用了八角攒尖式作为自然采光。圆应塔与现代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虚怀若谷,将圆应塔千百万年来的文明展示于世界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