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井镇
灵井镇
[王朝网络]
河南省许昌县灵井镇概况:
位置:许昌县西部,北邻桂村乡,西接禹州市,南连椹涧乡,东界河街乡
邮政编码:461041
面积:67平方公里
人口:58502人
户数:14415户
行政村:29个
自然村:89个
村民小组:223个
海拔高度:泉店118米、兴源铺124米、灵井117米
灵井是许昌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许昌市区西北15公里处,紧靠许禹州公路。旧时,是官道上的一个大镇店。
灵井地名的由来,其说不一,但都和泉水水源有关。灵井镇政府所在的村叫灵井村今分为灵南、灵北两个行政村,镇以村名。灵井自古以来就有几处自流泉,于今可见的有两处。一处在村西,即出土头盖骨化石的坑塘;一处在村东,镇政府院内。从水文地质条件上讲,灵井一带属于贫水区,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唯独这里水脉出露,泉水自流。这些自流泉历来很受重视。镇政府院内的泉眼砌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被誉为“灵泉古井”。《嘉靖许州志》卷一载,灵井“其水色玄而气温,涝不溢,旱不涸,灌田数百亩,每祈雨辄应,民以龙潜其中,故名。”
灵井位于浅山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西边是嵩山余脉,灵井泉水应该就发源于那里。东边是广袤的黄淮冲积平原。10万年前,远处的山林莽莽苍苍,多虎豹出没。这一带曾经有多处泉眼,各自积水成湖,水面颇大,后来逐渐萎缩。丰富的食物、优质的水源,为古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辖区在清代及民国初期属灵井保,西部属兴源保、土城保。1935年属第四区。1942年,东部属灵井镇,西部属泉店镇。1947年属灵泉镇。1948年秋建立人民政府,属许昌县灵井区。新中国成立后属许昌县第七区。1958年建灵井公社,1961年社改区,1965年区再改社,1984年公社改乡,2001年撤乡建镇。全镇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灵井村北有灵岗,镇境西北有狼岔岗,岗地占该镇面积45%,豫311省道、许禹地方铁路横穿全境,灵井至桂村公路在灵井南与豫311省道交会,白沙东干渠横贯全境。
2006年,辖29个村委会:灵北村、灵南村、湾鲁村、李井村、史堂村、小庄杨村、岗王村、陈庄村、郭店村、寨杨村、霍庄村、小宫村、泉店村、大前王村、纸张村、韦庄村、郝庄村、易刘村、兴元铺村、杨堂村、曹王村、贠庄村、大郑村、李庄村、刘庄村、大慕庄村、小慕庄村、老关赵村、韩庄村。
坚持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基础地位。现有机井876眼,深井87眼,其中配套42眼,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农田林网面积2.1万亩,建高效农业示范区8000余亩。实施“种子工程”,良种普及率达98%,合理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推广农业新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优质大豆、棉花、烟叶、油菜等经济作物,推广农业机械化,现有大型拖拉机120台,小型拖拉机2300台,联合收割机58台,播种机460台,秸秆还田机86台。以强化防疫和良种推广为重点,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畜牧业有长足发展。
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强镇富民的重要举措,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引进资金和技术,做大做强档发加工、拖把加工、戏具加工、饮食商贸、能源建材等产业,出现了一批以大地、豫泉、华艺、傻子为主的优势产业,产品销往美国、日本、东南亚、西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曾被省政府命名为“出口创汇基地。”现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3386个,其中限额以上企业12家。
新引进泉店煤矿项目,总投资6.7亿元,年开采能力90万吨,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入库税金978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65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23.8元。
灵井镇名胜古迹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北遗址”,位于灵井村西,是河南省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出土有人类牙齿化石和牛、马、鹿、犀牛动物化石。镇政府院内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石砌“灵泉古井”是许州十景之一,“灵泉瑞溢处”。距镇政府西北8公里处有建于明永乐年间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观(小乐宫),通过修整,重放当年光彩。
该镇党委、镇政府打好了“三张牌”:项目兴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三张牌”打出了该镇经济工作新的亮点。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打好“项目”牌 该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招大商、大招商”战略,既抓招商引资又抓项目落地,促使项目建设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保持了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强力拉动作用。神火集团泉店煤矿是该镇招来的省、市重点项目,动态总投资125578万元。2005年该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得到了该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主井、副井、风井开掘即将完工,土建工程完成过半,部分设备已安装到位。今年前三季度,该镇完成招商引资2.58亿元,引进了大成商用混凝土有限公司、灵井矿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许昌鹏洁贸易公司等16个项目,其中规模以上项目8个,涉及工业、农业、服务等行业。 创新企业发展方式 打好“工业”牌 随着小城镇进程的加快,灵井镇作为全县西部中心镇,已经成为许昌县经济发展的隆起带。为向更高目标迈进,该镇党委、镇政府对全镇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提出了“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放在抓工业上。该镇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通过合资、独资、股份制等形式,创新企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煤炭开采、档发加工、饮食商贸、建筑建材等产业,涌现出了以神火集团泉店煤矿、大地实业、傻子冷饮为主的一批强势企业,有的企业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开发的刘庄工业聚集区已形成框架,现已入驻企业7家,其中今年以来新入驻4家。灵井镇正由工业小镇向工业大镇转变。 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打好“商贸”牌 灵井镇围绕神火集团泉店煤矿建设,以泉店、兴元铺等村为中心大力发展商贸、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兴元铺村是回汉群众杂居的村子,回族群众历来有经营餐饮业的传统,泉店煤矿开工建设以来,该村餐饮业更是蓬勃发展,仅这一个村就有各类饭店20多家。泉店煤矿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运输业的发展,目前全镇有各类大型运输车辆200多台,发展运输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灵井遗址
灵井遗址发掘现场
位于位于灵井街西北角。一九六五年,古人类学家周国兴先生发现了灵井遗址并认为它是“中石器时代”的代表遗址,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但此后四十年中,灵井泉水一直处于喷涌状态,出露地层全部被水域覆盖。2005年四月,因附近煤矿透水,灵井等一批泉水断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这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遗址内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牛、野马、野猪、貘、赤鹿、啮齿类、鸟类等二十余种,出土的骨骼多有人工痕迹,另外,还筛洗出大量制作工具的骨渣、碎片。有些标本出土时周围有零星的石片,骨骼的划痕同石片刃缘一致,应为剔肉所遗留。 灵井遗址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包括湖相、漫滩相(湿地)堆积物为背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人类狩猎、肢解动物、加工兽皮、石器、骨器的工作营地,属原地埋藏类型。灵井遗址应为全新世气候转暖的产物,距今一万多年,是华北地区文化遗物和包涵信息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它有着较大面积的原生地层和丰富的遗物,这对于探索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现今出土的“许昌人”,将写进历史课本,与“蓝田人”、“北京人”、“元谋人”齐名。
小宫清真观(又名‘小乐宫’)位小宫村东北,占地1.7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是许昌县仅有的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建筑艺术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灵井位于浅山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西边是嵩山余脉,灵井泉水应该就发源于那里。东边是广袤的黄淮冲积平原。10万年前,远处的山林莽莽苍苍,多虎豹出没。这一带曾经有多处泉眼,各自积水成湖,水面颇大,后来逐渐萎缩。丰富的食物、优质的水源,为古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辖区在清代及民国初期属灵井保,西部属兴源保、土城保。1935年属第四区。1942年,东部属灵井镇,西部属泉店镇。1947年属灵泉镇。1948年秋建立人民政府,属许昌县灵井区。新中国成立后属许昌县第七区。1958年建灵井公社,1961年社改区,1965年区再改社,1984年公社改乡,2001年撤乡建镇。全镇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灵井村北有灵岗,镇境西北有狼岔岗,岗地占该镇面积45%,豫311省道、许禹地方铁路横穿全境,灵井至桂村公路在灵井南与豫311省道交会,白沙东干渠横贯全境。
2006年,辖29个村委会:灵北村、灵南村、湾鲁村、李井村、史堂村、小庄杨村、岗王村、陈庄村、郭店村、寨杨村、霍庄村、小宫村、泉店村、大前王村、纸张村、韦庄村、郝庄村、易刘村、兴元铺村、杨堂村、曹王村、贠庄村、大郑村、李庄村、刘庄村、大慕庄村、小慕庄村、老关赵村、韩庄村。
灵井遗址

位于位于灵井街西北角。一九六五年,古人类学家周国兴先生发现了灵井遗址并认为它是“中石器时代”的代表遗址,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但此后四十年中,灵井泉水一直处于喷涌状态,出露地层全部被水域覆盖。2005年四月,因附近煤矿透水,灵井等一批泉水断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这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遗址内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牛、野马、野猪、貘、赤鹿、啮齿类、鸟类等二十余种,出土的骨骼多有人工痕迹,另外,还筛洗出大量制作工具的骨渣、碎片。有些标本出土时周围有零星的石片,骨骼的划痕同石片刃缘一致,应为剔肉所遗留。 灵井遗址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包括湖相、漫滩相(湿地)堆积物为背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人类狩猎、肢解动物、加工兽皮、石器、骨器的工作营地,属原地埋藏类型。灵井遗址应为全新世气候转暖的产物,距今一万多年,是华北地区文化遗物和包涵信息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它有着较大面积的原生地层和丰富的遗物,这对于探索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现今出土的“许昌人”,将写进历史课本,与“蓝田人”、“北京人”、“元谋人”齐名。
小宫清真观(又名‘小乐宫’)位小宫村东北,占地1.7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是许昌县仅有的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建筑艺术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