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自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河流自净 self-purification of stream

简介河流受到污染后,水质自然地逐渐恢复洁净状态的现象。城市污水排放河流后河水发生的变化过程最能反映河流的自净过程。河流的自净作用主要包括稀释作用、沉淀作用、微生物衰减过程及耗氧-复氧作用。

稀释作用废水进入河流时,河水和废水相混合,经过一段流程两者混为一体。混合体中虽然掺杂废水带来的各种污染物,但其浓度一般大大低于原废水。这种作用称为稀释,河水流量和废水流量之比称稀释比。

沉淀作用废水带来的悬浮物在水流平缓的河段沉降河底。

微生物衰减微生物是一类特殊的悬浮物。废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粪便,也有来自土壤的。进入河水后,病原体由于失去适宜的环境难于繁殖,相反在不利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死亡。土壤细菌以及大肠菌群能够繁殖,而且开始时由于营养充分数目急剧上升;随着营养物(有机物)的逐渐减少和原生动物的繁殖和吞食,数目就逐渐减少到天然水平。

废水带来的有机物大多是天然有机物和它们的降解产物,是腐生微生物的良好养料。进入河水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可经历完全的降解,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CO2、H2O、NH3、NH嬃、PO婯、SO厈 等。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氨进一步转化为硝酸根。

耗氧-复氧作用在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中微生物同时耗用水中的溶解氧,使它低于饱和量。于是河流在水面上溶解大气中的氧气(称复氧),补充溶解氧。耗氧速率决定于有机物浓度(以生化需氧量为参数)和水温等因素,复氧速率决定于氧饱和不足量(氧饱和浓度和实际氧浓度之差)和水文条件。溶解氧是容易测定的,因此常用溶解氧浓度变化规律反映河段对有机污染的自净过程。在未污染前,河水中的氧一般是饱和的。污染之后,先是河水的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不断下降。随着有机物的减少,耗氧速率逐渐下降;而随着氧饱和不足量的增大,复氧速率逐渐上升。当两个速率相等时,溶解氧到达最低值。随后,复氧速率大于耗氧速率,溶解氧不断回升,最后又出现饱和状态,污染河段完成自净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