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柏井

简介

柏井镇地处山西平定县城东部,307国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35900亩,辖30个行政村,共有6454户,19680口人。发展庄园经济是该镇的一大特色,现有庄园大户16个,生态文明村3个,小康村4个,特色文化村2个,有15个中小型企业,企业总产值25637万元,财政总收入305.1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5871.42万元,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7个红砖厂,2个水泥厂,1个石灰厂,2个矾石厂,1个碳化硅窑具厂,1个滤蕊厂,1个钙粉厂。

全镇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该镇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庄园大户发展成为民营生态大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退耕还林工作有条不紊,畜牧业工作有了新起色,村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公路建设工作成绩显著,招商引资再求新突破,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了新的提高

柏井庙会的起源

古往今来,古州平定的民间风俗纷繁,且节日诸多,从城镇到乡村,几乎都有各自的特定节日,即庙会。庙会起源于祀神,《州志》关于“俗多淫祀,虽孤村僻野,赛神演戏,无岁无之,其村落大者无月无之”等记述,即指这些祭祀性节日。庙会大多集中于春末夏秋季节,人们俗称“过庙”。《孝经》云:“为之宗庙,为鬼享之,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可见民间的古庙早已形成习俗。各村根据当地的传统和人们的信仰,为自己崇拜的“神”(一种是传统中的神,另一种是曾经有过的著名历史人物)修祠建庙,并规定某年某月某日为祭祀日(即庙会),庙会上还要举行赛戏迎神活动,以吸引远近民众观看,每到此时,各种商贩云集,设摊叫卖。随着时间推移和广大群众“相信科学、反对迷信”观念的树立,祭神活动名存实亡,但唱戏与集市贸易却经久不衰,这充分说明了庙会这一风俗起源颇早。

位于县城东25公里的柏井,古时是一座城堡,由汉韩信所筑,街上曾设有供过往官宦栖驻的大公馆、马号和饮马井等,是州东的文化集镇中心。该庙会规模盛大,仅次于州城。柏井的庙会是每年农历秋7月22日,与州城最大庙会为同一天,是“大王”的节日。大王庙坐落在柏井东金龙山上,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至今有364年历史。相传柏井“大王爷”(俗称狐突老大王,春秋时晋国大夫,字伯行)很“灵”,州内官民奉为神灵,每逢大旱,州城官僚绅士都要骑马坐轿到柏井迎“大王”到西关雨花台上,焚香上供,隆重祭祀。《平定州志·庙坛》有“遇大旱祈雨辄应”之记述。这不过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但不少的迷人传说,也属庙会文化的一部分。

迎驾活动

柏井古庙会一般进行三天,第一天称“上庙”,由戏班子在大王庙乐楼唱戏;第二天称“正庙”,清晨为“迎驾”活动,上午进行祈祷、请愿、还愿活动,下午将神送回庙内;第三天称“下庙”。上庙迎驾活动是很神秘的事,其中“扭驾”、“魇马痹”、“马痹开山”是最“抢眼”的活动内容。

——“扭驾”。传说柏井古庙会有“八驾好迎、四驾难抬”之说法。抬四驾时,抬驾人在路上不由自主地扭动,走七步倒八步,不停转圈、往回返,累得抬驾人汗流浃背,精疲力竭,想歇歇不下,想停停不住,想换人换不了,从清晨经过好几个时辰才能到大公馆。据不少老人说:平定的迎驾也如此,从新市阁楼官亭到西关雨花台,要从下午两点折腾到深夜十二点才结束,可见当时迎驾是多么神秘蹊跷。

——魇马痹。柏井古庙会第一天下午,便有马痹(能通神通人者)将马痹魇了下来。魇时,马痹蓬头垢面,光膀赤足,左手甩九斤十二两(旧时计量)重麻鞭,右手执三环刀,从家里蹦跑跳跃,蹿到大王庙大殿,坐在一把椅子上,以神的口气向乡官和头面人物传话,地方乡绅们跪于殿上洗耳恭听,唯唯诺诺。

——马痹开山。马痹者作着怪诞颠狂的“下神”表演,不断在四驾、八驾间穿梭,将三环刀舞得呼呼生风,将麻鞭甩得叭叭作响,折腾到一段时,忽然在人群中打开一个空场,然后跪在地上,用三环刀朝自己脑门猛劈三刀,顿时血流如注,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立时,执事人用“黄薄纸”贴住刀口,少时马痹便苏醒,很快恢复如初,更加疯狂异常。马痹的这一表演,俗称“开山”,在迷信中是显示“神”傍了身,是“大王爷”显灵的征兆。柏井古庙会这一古老的祀神活动,是平定古代典型文化艺术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北方地区傩戏文化的珍贵遗产,有较高的非物质文化价值。

庙会文化活动的特点

柏井古庙会中的迎驾、上会、魇马痹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祀神,但其活动具有规模大、种类多和热闹异常等特点,从而淹没取代和冲淡了祀神活动中的迷信色彩,使祀神中的迎送驾以文艺形式出现和结束,因此,祀神成了文艺活动的陪衬。可以说形式上为“娱神”而组织的各种活动,实际上是娱世、喻人的文艺活动,这才是庙会活动的真正实质。

柏井庙会的各种活动形式,像进入了一个辉煌而有趣的艺术迷宫,使人们在这座艺术之宫得到了充实的精神享受,忘掉了生活中的苦恼与疲倦。难怪有的老人回忆说:到柏井赶庙回来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觉得哄闹的景象和弦管之声久久萦绕脑际。这充分说明了庙会文艺活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如今,纵观柏井古庙会,活动有条不紊,组织安排严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而且也表达了当时人民大众崇尚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期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纯朴愿望和传统美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