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父杜母
zhào fù dù mǔ
1.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见《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后汉书.杜诗传》。后因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
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灌溉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最为显著,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阳、邓县、唐河、新野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浸蚀、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九百毫米,气候温和,适于作物生长。这里开发较早,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相当发达。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元帝时,即公元前四八至前三三年,南阳太守召信臣对此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有特殊贡献,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
至东汉时期,南阳水利事业进一步兴盛,南阳太守杜诗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故南阳人歌之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即将杜诗誉为“杜母”,与“召父”(召信臣)相提并论,颂扬二人都是老百姓的“父母官”。